中方下决心,2200万吨订单清零?美国咽不下这口气,对华制裁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3 21:51 1

摘要:美国中西部联合收割机就要下地了,可照理在这个节骨眼,该从西海岸港口起航、直奔亚洲的预售船期,今年愣是没影。

美国中西部联合收割机就要下地了,可照理在这个节骨眼,该从西海岸港口起航、直奔亚洲的预售船期,今年愣是没影。

负责对外联络的美国大豆协会坐不住,接连给白宫和农业部打电话,劝特朗普把对华加征关税先按下去,否则新豆一上仓、价格一走弱,中部农场的现金流就要闹饥荒。

电话那头的答复很简短:让中国把采购量提到过去的四倍。

十一天过去,没有回音,特朗普一转身,宣布制裁两家中国企业和相关个人,理由是参与伊朗石油贸易。这套熟悉的流程,目的不在制裁本身,而是想把谈判筹码加码到农产品上

问题是,买与不买,中国这边早有盘算

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一亿零五百万吨,其中来自美国的2200万吨,同比少了将近6%。

往年一到一二月份,中储粮和几家大型压榨企业就会把秋后要交割的新豆锁进合同;今年一路拖到八月,连试水的一船都没下。

这不是临时赌气,是采购结构的重排。

巴西和阿根廷在前两年扩种,港口能力也在提升,运价叠加汇率后,巴西豆到岸算下来更划算;巴西总统卢拉又积极推动以本币结算,金融成本一降再降。

对压榨厂来说,账簿上看的是毛利。

美国国内的焦虑却是实打实的。期货盘面自春季以来一直横着走,农场主面对的不只是期价,还有银行的授信线和化肥、柴油的现款付款。协会担心的被动去库存不是书面词,一旦中国缺席,美国就得把船位转向欧洲或北非,航程更长,贴水更差,最后还是落在农户的销售价上

更糟的是,美国对华关税战开打后,农产品原本占优的准国策商品变成了对方可替代的普通货物。

该换供应国的换了,该谈本币结算的谈了,美国再出价,议价权也回不来。

这口气咽不下去,特朗普就到别处出手。菲律宾方面收到美方递交的引渡请求,要求交出宗教人士基博洛伊。

表面是加州法院的案件,熟悉菲律宾政治的人都知道,他是杜特尔特家族的亲密伙伴。

这个时间点挑开,就不只是司法协作那么简单,而是告诉菲律宾:美国愿意帮你清场,条件是南海这盘棋继续下。

马科斯一头连着国内政治,一头看着安全承诺,姿态自然更硬几分。对华施压的手段,一套连着一套。

可这套打法的致命处在于,美国把自己赖以运转的体系当成了工具箱。美元霸权之所以稳,是因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结算默认走你这一套规则;你若带头用关税和长臂管辖去砸贸易,别人就会用更低的成本去找替代。

中国把从美国拿的那部分需求,转给巴西、阿根廷,顺便推动本币或多币种结算,这不是反击,更像改习惯。

贸易结构一旦迁移,回流要靠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和更稳定的政策,靠一纸关税很难拉回来

想想2018年那一轮采访就明白,当时不少美国豆农很硬气,接受媒体镜头时说这仗容易赢。他们相信制造业会回流,相信中国最后还得继续买他们的豆子。

结果是,制造业没回来多少,大豆的保底客户也学会了分散风险。

等到2025年,美国大豆协会公开劝白宫别再加码,这不是忽然醒悟,而是账算到末尾,发现没有余地了。

回到市场面上,十月新豆集中上市,基差往往会被压低,期现价差走阔,压榨厂抢装船的动力反而更弱。

中国沿海豆粕库存较高,养殖业补栏节奏还没全面恢复,不急着买就会成为采购部门的自然选择。

更何况,巴西航道一通,船只背靠背发运,港口拥堵缓解,买家更愿意把价格谈到底。美国这边即便给出优惠,航线、检疫标准、政治不确定性都要计入风险折价,综合一算,未必划算。

特朗普以制裁找场子,还伴随区域施压,短期看热闹不少,长期看是把美国传统优势打了折扣。用金融规则去惩罚对手,对手就学着不用你的金融规则;你把农产品当筹码,对方就把供应链当工程去重建。

等到某一天,美国真想把农产品再当作外交润滑剂,发现另一边已经不缺这瓶油了。

不过这局面对中国并非没有代价。把美国豆子换成南美豆子,意味着在天气、港口、运距上的新波动要消化,压榨利润的节奏也要跟着调;推进多币种结算对银行系统、企业财务管理都是新课题。

这些成本是一次性的学习成本,过了坎就是惯性。

相反,美国想把失去的份额再夺回来,面临的是政策可信度重建,是这口锅下次会不会又翻的疑心,是农户对价格的再度恐慌。

美国农场主最怕的是看着仓里一袋袋黄豆,不知道卖给谁,卖到哪。

协会给白宫的备忘录,说的是关税显著抬升了我们的出口门槛,翻译成人话就是:别再把我们当火力点了。华盛顿若还想用老办法让中国就范,已经行不通了。

这一轮较量还没结束。

美国能不能在九月前丢出一个足够让步的信号,中国会不会在第四季度留一部分窗口单,都还有变数。

但有一点已经变了:在大豆这件事上,缺美国不可的年代过去了。

谁先适应这个现实,谁就少吃一点苦。

来源:晏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