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执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02:01 4

摘要:童年时的执念,常常具体又纯粹。可能是攥着不肯撒手的玩具,是放学路上必须买的那支棒棒糖,或是对“父母会不会更爱弟弟妹妹”的忐忑。那时的世界很小,安全感和快乐都附着在具体的人和事上,所以一点点“失控”就会被放大成执念——本质上,是在确认“我被重视、被满足”。

确实,人生每个阶段似乎都绕不开特定的“执念”。它们像阶段性的坐标,藏着那个时期最迫切的渴望、最在意的价值,也映照着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童年时的执念,常常具体又纯粹。可能是攥着不肯撒手的玩具,是放学路上必须买的那支棒棒糖,或是对“父母会不会更爱弟弟妹妹”的忐忑。那时的世界很小,安全感和快乐都附着在具体的人和事上,所以一点点“失控”就会被放大成执念——本质上,是在确认“我被重视、被满足”。

青少年的执念,开始转向“自我认同”。可能是对成绩排名的较劲,是对“穿什么衣服才够酷”的纠结,是对某个偶像近乎狂热的追随,或是偷偷藏在日记本里、关于“TA到底喜不喜欢我”的猜测。这个阶段,我们急于摆脱“孩子”的标签,又不确定“成年人”的样子,所以会通过抓住一些外在的标准(成绩、潮流、他人的认可)来锚定自己——执念的背后,是“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又能否被世界接纳”的焦虑。

到了青年时期,执念往往和“生存与选择”绑定。可能是对“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的执着,是对“30岁前必须买房/结婚”的时间焦虑,是对“不能比同学混得差”的暗暗较劲。这个阶段,我们第一次真正直面生活的重量:要独立、要承担责任、要在社会规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执念成了一种“逼迫自己向前”的动力,哪怕偶尔会让人喘不过气——因为背后是“我怕落后,怕辜负期待,怕自己撑不起想要的生活”。

人到中年,执念常常转向“守护与平衡”。可能是对“孩子成绩不能掉”的紧盯,是对“父母健康不能出问题”的紧绷,是对“事业不能有闪失,否则全家都受影响”的谨慎。这个阶段,我们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一边要托举下一代,一边要支撑上一代,自己夹在中间,不敢停也不敢错。执念里藏着的,是“我必须稳住,不能让我在意的人受委屈”的责任感,只是这份责任感有时会变成无形的枷锁。

而到了老年,执念又会变得柔软。可能是对“孙子常回家看看”的期盼,是对“年轻时没完成的心愿”的念叨(比如“想去一次北京”),是对“身体别出毛病,不给孩子添麻烦”的祈祷。走过大半生,见过了起伏,反而更在意那些最本真的东西:陪伴、圆满、内心的安宁。这时的执念,少了年轻时的尖锐,多了些“想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通透。

这些执念,有时是支撑我们往前走的动力——因为在意,才会用力争取;但有时也会变成束缚,让我们在“必须怎样”的执念里,忽略了当下的感受。比如年轻时执着于“赚更多钱”,可能会错过陪孩子成长的瞬间;中年时执着于“孩子必须优秀”,可能会忘了他们本就有自己的节奏。

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些阶段性的执念,让每个阶段的人生都有了独特的底色。它们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或被新的执念替代,就像树叶会黄会落,但树依然在生长。或许不必抗拒执念,只需偶尔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份执着,是在滋养我,还是在消耗我?——想通了这一点,执念便会从“枷锁”,慢慢变成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