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年龄越大,越喜欢“唠叨”?知道背后原因后,让人泪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13:12 2

摘要:她说,自己母亲还在世那会儿,但凡看天气预报说有雨,都会反复唠叨,提醒她带伞。

朋友小慧给我讲了个故事,听完瞬间触动了我的泪腺。

她说,自己母亲还在世那会儿,但凡看天气预报说有雨,都会反复唠叨,提醒她带伞。

有好几次,她都不耐烦的摆手,甚至觉得母亲太啰嗦,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

直到妈妈离开后,有天她整理旧物,突然翻出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

在日记本的第一页,歪歪扭扭的写着一句话:

那年女儿放学回家,碰上暴雨天,因为没带伞淋了场雨,发起了高烧,差点丢了半条命,以后一定要记得让孩子带伞……

那一刻,小慧才知道,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唠叨,原来是用半生愧疚织成的保护网。

看似笨拙,却滚烫温暖。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许多年轻人都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怎么父母年纪越大,越爱唠叨呢?

有时明明是前一秒刚说过的话,转过身又说一遍。

尤其是那些反复说的车轱辘话,每听一秒,都觉得煎熬遭罪。

可事实上,当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后,可能就会为自己那些不耐烦的回应和表达,暗自后悔自责。

01.心理原因:爱是唠叨的底色

老话说: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

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父母,更是将“多说一句”视为保护子女的方式。

记得在网上看到有人发的一则帖子,内容是:

自己幼年溺水,幸好被及时解救,后来慢慢长大,娶妻生子,关于这件事的回忆就变得越来越模糊。

后来,父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身边的人和事全然记不得,可唯独每天把“不要去水边”这几个字反复念叨。

那一刻,父爱如山,突然变得具象化了。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喋喋不休唠叨的本质,都是焦虑的投射。

他们害怕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更害怕子女重蹈曾经的覆辙。

02.生理原因:衰老是唠叨的催化剂

当步入老龄阶段,每个人的生理功能,会出现明显衰退。

像是记忆力、适应力、视力、听力的下降,会让老人不自觉地提高音量、重复表达。

此外,身体状态的下滑,很容易让老人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

那种落差感,如梦魇一般,消耗着老人的自信心和价值感。

可问题是,大多数人是不服老的。

尤其是对于父母而言,无论子女年龄多大,在他们心里仍旧将其当作孩子一般看待。

甚至很多时候,父母会用“唠叨”这种方式,反复向自己的儿女传递自己的价值。

那种感觉,像是在告诉儿女说:你看,作为父母的我们,依旧是你们可以避风的港湾,而不是拖累你们生活的累赘。

就像我楼下的杨阿姨,每次带孙子,都会在儿子、儿媳面前“邀功”。

说自己每天把孙子收拾的干净清爽,学习上也有进步,难怪孩子爱跟自己亲近呢。

刚开始,她儿子儿媳只是一笑置之。

可后来,杨阿姨每次见到两口子,都会反复提及。

这一下,儿子就显得不耐烦了,阴阳怪气的回了一句说:“就你带娃带的好,行了吧”。

也许,在儿子儿媳眼里,母亲的这种“唠叨”,是在“讨功劳”。

可事实上,杨阿姨只是不想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还能为这个家庭做出贡献,而不是被子女嫌弃的老太太。

所以说,衰老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的恐惧感和低价值感。

而老人想要抗拒这种油然而生的信号,有时就会通过“唠叨”来不断彰显自我价值。

说起来,也让人心酸泪目。

03.现实原因:时代鸿沟下的笨拙沟通

网上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的唠叨,是他们维系家庭影响力的最后努力。

是啊,随着人年纪越大,社交圈子也就越小,再加上自身对衰老的无力感,只能将心灵的慰藉,寄托在儿女身上。

尤其是那些缺乏兴趣爱好的老人,往往孤独感就会越强烈。

可问题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在外打拼,或者已经娶妻生子,定居在大城市。

再加上日常压力繁重,与父母的沟通、对父母的关心,十分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逢年过节,好不容易见一次面,那老人用孤独和漫长的岁月攒的一箩筐的话,当然又多又密。

那些话里,也许有对往事的欣欣乐道,也有对如今日常的喋喋不休。

甚至说,我们已经从父母口中,听了几十遍、上百遍。

可是千万别嫌烦。

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笨拙的方式,想要和儿女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链接。

他们想主动一点,这样才能离儿女更近一些。

这样的爱,又何尝不伟大呢?

其实,作为儿女,听懂父母的唠叨,也许是我们人生最难的功课。

但是,真正的孝顺,不是物质上的供养,而是面对唠叨时的一份耐心。

因为我们要明白:

老人如同古树,哪怕枝叶凋零,仍奋力伸展枝干,只为给过路的儿女,遮一片阴凉。

而他们的唠叨,就是生命尽头最后的蓬勃。

所以,等到下一次父母又开始重复“穿秋裤、少熬夜”时,不妨柔软的回应一句:“妈,我听着呢”。

因为总有一天,那些不胜其烦的唠叨,会变成梦里再也无法触碰的声音。

大家说,对吗?

来源:奶豆爸爸聊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