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7年算是张勋人生的分界点,前脚拥立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后脚就被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忠勇亲王的爵位仅仅享受了十二天。
1917年算是张勋人生的分界点,前脚拥立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后脚就被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忠勇亲王的爵位仅仅享受了十二天。
避难在荷兰使馆中的张勋小妾及其子
其部下张文收带着辫子军大部投降了皖系军阀倪嗣冲,白宝山则投奔了李纯,后被改编为新安武军和江苏新编备补军。
至于逃出生天的张勋立马躲在荷兰使馆,事后老婆曹琴拿了三十万让侄子跑到广州,说要支持革命,并且央求北洋政府给张勋一条活路,靠上下打点,请求给张勋给了一条活路。
段祺瑞一开始是不打算放过他的,一直想让荷兰使馆交出张勋,只不过未能交涉成功,隔了小半年,段祺瑞想了一番,也不想把事情做绝,对于他的通缉也就不了了之了,而张勋又害怕这是一个圈套,一直躲着不敢出来。
01
1918年春节前夕,张勋终于从荷兰使馆搬了出来,不过他一开始先住在把兄弟小德张在永康胡同宅院子里,毕竟对于他的通缉令还在,暂时还不是自由身。
1916年,翠花胡同9号院,张勋宅院大门口
而在护法战争期间,麾下将领张文生、陈德修、白宝山等人多次致电北洋政府,希望可以对老上级予以特赦,连倪嗣冲、李纯都表示支持,除了这两位大佬,和张勋同为毅军出身的张作霖也致电段祺瑞,为其说情,段祺瑞没有回应。
直到当年10月,倪嗣冲利用新总统上任惯例要有一番特赦的机会,动员曹锟等人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张勋,张作霖、阎锡山、李纯、李厚基、陈光远、陈树藩、张敬尧等等北洋督军纷纷响应,这帮人为其求情,多半是处于袍泽之情。
到了10月23日,新上任的徐世昌以“张勋前经通饬缉办,本有应得之罪。惟据该略使等……合词吁请,应准免于缉究,以示宽大”为由,宣布对其的赦免。
年轻时候的张勋
尽管获得特赦,但张勋不敢掉以轻心,依旧在小德张的院子里住了一年多,直到1920年6月直皖战争爆发前夕后,才匆匆住在位于天津德租界的张公馆,而后又搬到英租界的松寿里对面的住宅,且自号“松寿老人”,拒绝张作霖提议的恢复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之职,暗示这辈子不在出仕,只想在这里终老。
毕竟张勋的丁巳复辟天怒人怨,一般而言,敢在民国搞复辟这种违背历史趋势的投机,名声算是彻底烂了,前途无望,这辈子注定要低调隐居不问世事,张勋亦是如此。
作为一个民国军阀,想要晚年过得舒坦,家产必然少不了,而恰好,张勋就是一个投资天才。
02
尽管复辟闹剧后,张勋原籍及北京的财产再度被查抄,光各个银号等店铺被查抄的就四十家,好在特赦后,除了一些房地产等不动产之外,这些产业还是还给了张勋,给了张勋钱生钱的机会,而张勋这辈子最大的投资就是房地产。
早在1913年的时候,当时还是长江巡阅使的张勋就在天津的德租界买了一块地皮,建立了张公馆,不过张公馆没住多久,张勋就搬到了松寿里的住宅里。
松寿里位于英租界,不是一套房子,而是一片小洋楼,每片小洋楼有150栋,除了松寿里,这里还有延寿里一片洋楼住宅,光是租金就能赚了不少。
陶泽如版张勋
因为租界的特殊地位,很多前清的贵族、遗老遗少们和失势的北洋政要都喜欢在天津租界购地建房,大部分都在英租界五大道、法租界和意租界,其中英租界占地六千多亩,属于最大的租界。
尽管地方不小,但架不住要来买房定居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天津租界的地价节节攀升,在1913年时期,英国租界每亩地产售价为三百银元,而到了1923年,已经涨价到了三千银元。
另一边日本租界亦是如此,开始的时候不过三十银元,但在1937年的时候,已经涨价到了四万元,尽管当时已经是法币,但1937年的法币还是很坚挺的,足以证明日租界的地产价格。
当然最贵的还是法租界商业中心劝业场一带,到了1924年,这里一亩地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两万一亩,如此高昂的价格,自然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只能选择租房子居住。
而张勋的两片房产,光租金就是一个吓人的数字。
1912年壬子兵变的时候,时任京师大学堂监督严复在天津法租界七月十四日路租了一套房子居住,在给夫人的信中曾经言道:“津屋每月需租百元,实堪不起,至于前租期满,自须迁回北京。”
法租界的一套房子一个月就得百元之多,没点钱,还真租不起,能租的起的也只有勋贵和政要了。
根据《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载,绸缎铺的掌柜先生的薪金是最高的,每月八块大洋,普通职员是四块到八块之间,刚刚满师的学徒仅有一块大洋,至于学徒,仅有月规钱小洋二角。
而在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里,则说一个巡捕的月工资也仅仅只有两块大洋而已,可见租界的租金价格之高昂。
而这仅仅是张勋手上的房产之一,毕竟之后不久,张勋又在英租界巴克斯道西口建设了两座大楼,南面是西式二层楼房,北面则是可以容纳千余人看戏的大戏楼,可谓大手笔。
而根据这样的估算,张勋这批在德租界和英租界的住宅,价值最起码在300万银元以上。
与荷兰公使的合照
当然除了在天津,张勋在北京和老家江西也置办了不少房产,甚至还有大片土地,仅在家乡奉新,良田山林加起来有近四千亩,算是当地的大地主。
如此一来,张勋各地的房产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有千万元之多,属于是房地产大亨。
03
为何张勋钱财如此之多呢?自然是做官期间的搜刮了,少部分是朝廷的赏赐以及麾下的进献,大部分则是混战期间的搜刮。
比如在“二次革命”期间,张勋组织敢死队进攻南京,许诺破城之后“三日不封刀”,纵容士兵劫掠三次,有了张勋许诺后,辫子军士气旺盛,一口气攻下南京。
根据时任江苏民政厅长的韩国钧在《永忆录》记载:“宁垣劫掠,委托士绅详细调查,都计损失一千五百余万元。”
而在《辫子军洗劫记》里,则写“辫军营中财物堆积如山,小士兵们掠得大批现钞银之后,狂欢豪赌,而将珍宝、古玩等贵重物品献给张勋。”
可以说张勋的发家,就是靠劫掠而来的。
张勋复辟纪念瓷器,图源:7788收藏网
张勋复辟纪念瓷器刻文
买地购房,只能算封建官员的正常操作,张勋在地产之后,开始搞投资。
早在1915年的时候,入股10万元盐业银行,而盐业银行也成为北方最为赚钱的银行之一,张勋获利颇丰,此后张勋什么赚钱投资什么,什么钱庄、当铺、银行、矿产、电影公司等等。
比如开滦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济南鲁丰纱厂、北京自来水公司、九江久兴纱厂、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北京商业银行、天津大业银行、北京松寿当铺、徐州耀华电影公司等等。
根据张勋的老管家杨玉春的统计,张勋投资的企业多达70余家。
实业、地产、文玩,前后资产,根据张勋的账房先生侯艺文估计,共达六千万银元之多,足以让张勋家族几辈子衣食无忧了。
天津生活期间
03
有钱之后就是享受了,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尤其是关公戏,平素以关云长自居。
此后还娶了京剧名旦王克琴。
王克琴因面容姣好,身段迷人,是当时的名旦,后被湖北都督段芝贵看上,奈何段芝贵夫人善妒,劝其不成,愤而自缢,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
而张勋看到后趁段芝贵衰弱之际以万元价格索取,至此王克琴成为张勋的第四房姨太太。
王克琴成为姨太太,自然不能抛头露面上台,为此,爱听戏张勋每逢过生日都要喊当时的名角孙菊仙、梅兰芳、王瑶卿来院子里唱戏,由于张勋出手大方,每次都是几万几万的撒钱邀请,以至于这些名角都很乐意来张勋家唱戏。
张勋故居
闲暇时刻的张勋白天要么练习书房,读读《资治通鉴》、《曾文正公家书》,要么喊遗老遗少在家里聚聚,晚上则西装洋服和洋人打牌,而张勋也是一个好赌之徒。
张勋
民国军阀各个好赌,张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每次聚会,他都是第一个到,然后一赌就是一整天,哪怕复辟期间,战事紧张,他依旧不慌不忙在司令部打两把再说。
晚年的张勋因为腿脚不便,索性就在家中打麻将起来,附庸风雅的他还重金买了四个女孩子,取“东、南、西、北”,当做这几张牌使用,端的是风流。
张勋复辟纪念银币
铜币
晚年的张勋
而在吃喝方面,张勋更是花了很多心思,聘请名厨,搞出了“张府家宴”,燕窝、鱼翅、熊掌、猴头,张家厨房里有着各种豪华食材,要多奢侈有多奢侈。
具体的奢侈生活,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辫帅张勋的退休生活:寓居天津,奢华如故,一门心思研究吃喝玩乐》
但该说不说,发达后的张勋也没忘了家乡,经常给家乡捐修桥梁、修补道路、救济饥荒、兴办学校,比如之前说的他在老家又千余亩的良田,全部种上粮食赈灾,灾年之际,穷人一年可以免费领取320斤的粮食、12斤的油以及6斤盐,要是路途遥远,还可以在老张家免费食宿。
不仅如此,张勋还在北京建立了“江西会馆”,江西老乡来京城可以免费吃住,更会给予应急钱和回家的路费,要说老家出了大学生,张勋会提供奖学金甚至全包费用,前前后后共计两百万之多,算是对得起家乡了,当然,也有为自己捞名声的意思在内。
04
1923年9月12日,享受了一辈子的张勋病逝于天津,终年69岁。
临死前,张勋还念念不忘自己的辫子,甚至立下遗嘱:“前清受恩深重,永不忘君恩,死后决不允许剪辫入棺;死后务必归葬家乡故土。”
这份遗言,让溥仪认为至死不肯剪辫子的张勋是大清的“肱股之臣”,不仅赏赐了三千大洋治丧费,亲撰碑文,还赏赐谥号“忠武”,并派人去天津致祭,“忠武”算是封建时代给武将最高的谥号了。
要知道溥仪这辈子给“忠”谥号的不多,比如梁鼎芬和陈宝琛都是“文忠”,日后帮他复辟的郑孝胥才挣得一个“襄勤”,罗振玉仅仅是“恭敏”,可见张勋在溥仪心中的地位。
有了溥仪的带头,遗老遗少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前往祭吊,挽联都没处放。
有了溥仪亲笔碑文和谥号赏赐,张勋的葬礼自然极其盛大,堪称当时天津最为隆重,最为壮观的葬礼,每天不仅有几组和尚道士为其诵经,更是给前来送殡的人每人发放一张刻有张勋像的徽章,上面写着“张忠武公贵像”几个字,至于送葬队伍则有四千多人。
时人评价说:“张勋殡仪之奢,极一时之盛。”
不过张勋并没有葬在天津,而是遵从其遗愿,葬在家乡。
1924年8月,张勋被送回家乡安葬,考虑到天津到江西路途遥远,加上还要经过被张勋荼毒过的南京,老亲家张作霖特地派了一营士兵护送,打算走济南、徐州、蚌埠一线,然后沿江而上,到达九江。
此次归乡安葬,排场依旧惊人。
老家赤田村派了一百多人提前三天前来迎柩,而张家不仅每人赏赐白羊布长褂孝服一件,还额外给前来跪拜送柩者每人2块大洋的赏钱。
而到达老家后,张勋也没有立即下葬,反而停灵三个月,供当地人祭奠,三个月期间,只要是前来祭吊的人,无论是谁,张家都会提供宴席招待,停灵长达三个月,比皇帝还长。
今日张勋墓地
坟冢旁的石碑和塑像
1924年11月,死了一年多的张勋才正式下葬在奉新老家的陶仙岭。
真的是生前生活奢华,死后风光无限,这辈子算是值了。
只是张勋家产众多名声又烂,张家自然知道有人惦记着张勋的墓地,为此下葬的时候,张家前后抬出九口棺材,妄图迷惑众人,可惜民国战乱,还是有人盯上了他的墓地,前前后后遭到四次盗掘,甚至一次被挖了八米之深,还是没能逃过毒手。
来源:亮仔说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