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啦,来聊聊社交软件那些事儿。我这人挺 “复古” 的,手机里翻来翻去就一个微信撑场子。倒不是多忠诚,实在是对其他软件爱不起来 —— 微博、小红书都曾在我手机里住过,最后却都落得个 “已卸载” 的结局,抖音更是连 24 小时体验卡都没撑过去。
周末啦,来聊聊社交软件那些事儿。我这人挺 “复古” 的,手机里翻来翻去就一个微信撑场子。倒不是多忠诚,实在是对其他软件爱不起来 —— 微博、小红书都曾在我手机里住过,最后却都落得个 “已卸载” 的结局,抖音更是连 24 小时体验卡都没撑过去。
先说微博吧,这玩意儿对我来说像个 “公开的日记本”。刚注册那会觉得新鲜,想着能看看明星动态,结果自己发两条就发现不对劲:明星随便发个标点符号都能有几万点赞,咱普通人发长文跟对着空气说话似的,评论区永远冷冷清清。可奇怪的是,这种 “无人回应” 反而成了它的魅力 —— 不想被熟人打扰的时候,我就躲这儿写点碎碎念,反正没人看,想说啥说啥,比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还自由。后来卸载倒不是讨厌,只是发现自己越来越懒,连这种 “自言自语” 都懒得更新,干脆断舍离了。
小红书呢,简直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 “磨人精”。一开始被种草攻略下载的,确实好用 —— 搜画材、查电脑测评,真实用户分享比百度靠谱多了。可这推荐算法太狠了,尤其是深夜 emo 的时候,刷着刷着就掉进负面情绪的坑:今天刷到 “30 岁没房没车是不是失败”,明天推送 “婚姻里的 100 个窒息瞬间”,越看越焦虑,常常凌晨两点还在跟手机较劲。而且这地儿太热闹了,发个日常感想都能收到几十条留言,本想安安静静当树洞,结果被拽到广场中央开讨论会,时间长了心累 —— 发篇笔记不自觉就琢磨 “怎么写能爆款”,点赞数成了无形的 KPI,普通用户愣是活出了博主的焦虑感。后来想通了,需要搜索时再装回来,用完就删,绝不拖泥带水。
抖音最绝,简直是 “时间黑洞本洞”。下载当天我就被震惊了:手指往下一滑,新视频自动怼到眼前,跟实验室里被肾上腺素注射器控制的小白鼠似的,明知道该停,就是忍不住一直按按钮。两三个小时刷下来,脑子空空如也,啥也没记住,净看些碎片化的热闹。关键是它对我没啥实用价值:想搜点东西,翻来翻去全是娱乐视频,跟小红书的攻略区比起来,简直是 “信息荒漠”。这种被动接受投喂的感觉太可怕了,活像个 “电视脑”,还不如电视换台需要动手呢,它直接把你拴在推荐流里,想逃都难,所以卸载速度比小红书还快,当天就拜拜。
为啥微信没让我沦陷?仔细想想,一是它的推荐 “不太聪明”,公众号推的都是热点新闻,跟个人兴趣没啥关系;二是熟人社交太压抑,发个朋友圈都要屏蔽领导同事,更别说点赞啥小众内容了,生怕暴露真实喜好;三是本质上它是工具属性,聊天、工作用用就够了,没那么多花花肠子让人沉迷。
现在手机里就剩微信独苗,微博偶尔想写点东西时下载,用完又删,一年也就见个一两次;小红书当搜索工具,随用随取;抖音嘛,除非哪天心血来潮想当视频博主,不然大概率是 “永不相见” 了。说到底,社交软件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找到不让自己焦虑、舒服的使用方式,比跟风下载更重要,你说呢?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