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00亿!迪卡侬中国要卖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3 23:11 3

摘要:法国运动零售品牌迪卡侬(Decathlon)正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区间达10-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迪卡侬中国对此回应称:“对市场传言,我们不予置评”。

近日,据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法国运动零售品牌迪卡侬(Decathlon)正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区间达10-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迪卡侬中国对此回应称:“对市场传言,我们不予置评”。

这不仅是迪卡侬在中国市场的一次重大资本运作,更是其自创立以来近50年首次实质性开放股权。一直以家族经营和现金流自我循环为傲的迪卡侬,为何此时对中国业务敞开资本大门?

迪卡侬的资本结构一直以来都堪称商业世界的“孤岛”。

1976年,穆里耶兹(Mulliez)家族提供了150万法郎启动资金创立迪卡侬,此后近半个世纪几乎从未引入外部资本,甚至连银行贷款都几乎是零。

这家企业完全依靠经营现金流滚雪球发展,从法国北部扩张到全球各地。2015年,迪卡侬曾与法国国家投资银行以可转债形式合作,但即便如此也未曾稀释家族股权。

如今首次传出开放股权的消息,标志着这个家族企业全球战略的重大转变。迪卡侬已聘请一家头部投行担任卖方顾问,负责梳理资产包并搭建财务模型。

迪卡侬于1994年进入中国,最初在广州设立采购办公室。2003年,它在上海开出第一家线下零售店,从此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布局。

中国是迪卡侬全球前五大市场之一,更是除法国外唯一实现“设计-生产-零售”全产业链覆盖的海外市场。截至2025年5月,迪卡侬在华已布局4个自有工厂、11个工业采购办公室、210家实体门店及3个物流园区。

这种深度本地化的全产业链模式,使得迪卡侬能够维持极致性价比——店内9.9元的运动袜、14.9元的折叠水杯等爆款,成为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利器。

迪卡侬此次股权出售的背后,是业绩放缓的压力。2024年迪卡侬全球财报显示,其营收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5.2%至162亿欧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

纵观2021-2023年,迪卡侬全球收入同比涨幅分别为21.3%、11.7%、1.15%,增长明显放缓。净利润同比涨幅为66%、1%、0.87%,呈现出持续下滑趋势。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尽管2023年恢复正增长,但仍未回到2019年的水平。这种业绩压力也反映在迪卡侬近期的战略调整中。

2024年,迪卡侬启动“自救行动”,一改昔日将宣传费用控制在营业额的1%以内的低调打法。公司更换了设计更扁平的新LOGO,大幅提升营销支出,与巴黎奥运会等赛事达成合作。

在9个原有的大众运动品牌之上,迪卡侬再推出VAN RYSEL(公路自行车)、KIPRUN(跑步)等4个专业品牌,试图获得中产青睐。

在中国市场,迪卡侬的改革策略推进得更为深。在上海总部的门店里设立抖音、天猫直播间,全力加码中国电商渠道;调整以前的“4000平方米大店、体验式购物”模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开设多家面积控制在15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概念店。

更具标志性的是,迪卡侬还挖来了“lululemon中国一号员工”张晓岩担任CMO,试图复制lululemon的“中产魔法”。

然而这些转型举措却让迪卡侬陷入了“穷鬼攀不起,中产看不上”的尴尬境地。

去年,99元的经典速干T恤涨至149元、249元的抓绒外套涨至499元、199元的男士登山鞋涨至1099元。因为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网友纷纷表示感到“被背刺”,#迪卡侬开始抛弃穷鬼了吗#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高达1.2亿次。

数据表明,2022-2024年间,迪卡侬的商品销售均价从128.81元涨至196.32元,涨价幅度高达52%。

然而高价并未赢得中产消费者的认可。在竞争激烈的专业运动领域,迪卡侬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品牌力。据艺恩数据,2025年,迪卡侬只有速干热裤的热度在“轻户外”场景下排名该品类的第二,防晒衣、羽毛球等产品均表现一般。

在此背景下,迪卡侬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举动显得耐人寻味。

据多方信源,若交易最终达成,交易方式大概会采用“增资扩股+老股转让”的混合方案。市场人士分析,这一交易结构可能与星巴克中国的竞购模式类似,即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新股东,同时进行部分老股转让。

迪卡侬打算卖掉中国子公司部分股权,背后藏着好几层战略考量,每一层都对应着它当下要应对的现实问题。

首先得先扛住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这事儿迫在眉睫。现在中国运动市场早不是以前的格局了,安踏、李宁这些本土品牌已经把市场重新洗牌,靠国潮风格抓牢消费者,用数字化手段把营销玩得更活,还一路往下沉市场铺渠道,一点点把迪卡侬的份额抢了过去。

其次,它也想往轻资产方向转。在中国,迪卡侬开了210多家线下店,这么大的门店网络确实让它能把“设计-生产-零售”的全链条优势做起来,但反过来,这些重资产也成了不小的负担,想轻装上阵就得先做调整。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战略要重新找平衡。最近迪卡侬一直在把供应链往印度挪,甚至定下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把在印度的采购额提到30亿美元,让印度制造的占比从现在的8%涨到15%——中国这边的股权调整,也是配合这个大方向的一步棋。

其实迪卡侬的这些困境,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都遇到过。以前它们靠供应链红利和规模优势就能站稳脚跟,现在这套打法不管用了,必须转向新路子:既要跟本地资本合作,又得让品牌更有文化认同感,还得快速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不然就很难再往下走。

2017年,麦当劳将其中国业务控股权出售给中信和凯雷投资,后更名为“金拱门”。结果反而获得成功,门店数量较2017年翻了3倍,每年服务的顾客人次超过13亿。

同样,百胜中国2016年从百胜全球脱离,获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投资后,业绩持续走高,2025年一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增长7%。

目前,多家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已签署保密协议,但谈判却陷入胶着状态。

部分投资机构要求持股比例高于30%,这与迪卡侬家族坚持保留控股权的立场产生冲突。迪卡侬家族倾向于保持业务控股权,加之中国区员工持股结构对股权稀释空间的制约,双方仍在博弈。

若进展顺利,首轮竞标预计于2025年三季度启动,交割窗口可能设定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但也有分析认为,仍不排除“因估值分歧或战略转向”而流产的可能。

迪卡侬全球前CEO科波拉曾称中国是“除法国外第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海外市场”。而今,这个年营收约100亿元的市场,正成为迪卡侬全球战略调整的试金石——要么像麦当劳中国一样重生,要么在摇摆中失去方向。

来源:品牌月旦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