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上海,霓虹未灭,血雨腥风悄然来袭。蒋介石一声令下,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倾巢而出——不是保南京,也不是保老巢重庆,而是保上海。
1937年,上海,霓虹未灭,血雨腥风悄然来袭。蒋介石一声令下,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倾巢而出——不是保南京,也不是保老巢重庆,而是保上海。
为什么是上海?
因为这里是当时中国的“橱窗”。门面不能塌,塌了,全世界就不信你这个国家还能撑住。于是,一场战术上无比艰难、战略上意义巨大的战争爆发了。
八百壮士守孤楼、三十万血肉筑城墙、一天损一个师、几乎打光中央军主力。
这仗,到底值不值?
今天,就从四行仓库说起,看蒋介石是怎么用家底跟日本人死磕的,又为何上海这一仗,成了他一生最沉重的注脚。
10月27日,黄浦江边,四行仓库楼顶,一面青天白日旗迎风招展。楼下,日军机枪扫过窗框,弹孔在墙上留下斑斑血迹。
楼内,谢晋元率领着一个不到500人的加强营,死守孤楼——这段被后人称为“八百壮士”的传奇,其实真实得吓人。
仓库不大,却是上海民族尊严的最后高地。
士兵们三天没合眼,靠干面包和生水度日,半夜的火力封锁强得让人喘不过气。子弹像雨,炮弹像雷。
最让人心酸的是:战士们不是不怕死,而是怕死得没人知道。
所以他们高举国旗,白天在楼上挥舞,让全世界都看见——我们还在抗战。
更令人动容的是,隔着一条苏州河,一群爱国女学生冒着炮火泅水送来一面五星红旗。谢晋元红了眼,接过国旗却没插上,只是紧紧攥在怀里。
他说:“这是民心,我们不敢辜负。”
很多人问:蒋介石怎么就这么轴?全国有那么多城市,非要死守上海?
其实蒋的算盘打得很清楚。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国际化的都市,是通往世界的“门面”。如果上海一夜沦陷,西方会怎么看?民众会怎么看?敌人会怎么看?
所以蒋说:宁可用掉一个军,也不能让上海拱手让人。
他先上了德械部队:87师、88师,当时的“兵中王者”。装备清一色德国造,指挥体系德国训练,甚至连军官口令都带点德语味儿。
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高得离谱。刚开始,日军根本没把中国军队放眼里,可87师一打,直接给了日军几个大耳刮子。
松江一战,87师一个团在寸土必争的拉锯战中硬生生顶了72小时。
但蒋也知道,这样拼下去,光靠两三个部队不够。
于是他调集了全国70多个师,70万人马,全部投进上海战场。甚至有些西南、东北来的部队连上海话都听不懂,打仗靠手势。
如果你以为战死是“冲上去被子弹打死”,那你就太小看这场战争的惨烈了。
最恐怖的,是火焰喷射器。
日本人学德国人玩这一套,先坦克开道,后步兵推阵,再补一发火焰枪。一个防御工事,十几人,喷完之后什么都没了,只剩焦黑一片。
罗店、宝山、江湾这些名字,现在你听着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当年都是尸山血海的代名词。
举个例子:姚子青在宝山守了一周,带600人进去,最后敌人进城后,清点遗体是:599具,缺的那一具就是姚自己。
他死得怎么说?胸口三处刀伤,两条腿扎着刺刀,右手握着军刀,全身都是火焰灼痕。
敌人都说:这个营长太刚了,不愧是中国军人。
你说这仗是“会战”?不如说是“硬怼”。
在闸北、虹口等核心区域,国军的打法就是“楼对楼、街对街”。一栋楼,打一周,守楼不睡觉,吃饭靠生米嚼。
据记载,88师一天损失了4700人,相当于全师一半人没了。有些师,进场的时候还带着军旗,出场的时候,连指挥官都没剩下。
而且别忘了,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完全机械化军队,坦克、飞机、大炮全部配齐。而国军这边,很多部队还在用汉阳造步枪。
有的子弹都不统一口径,一个兵打完了,还得翻旁边死者的子弹袋看能不能凑一枪。
甚至有部队只能靠刺刀拼命。刺到敌人身上才发现,日本兵穿防弹背心,一刀扎不透,只能换脑袋、喉咙捅。
上海不是前线城市,但在这一战中,它成了整个中国的战场中心。
平民没有撤离,很多人拿起家里的菜刀、铁锹,跟士兵一起筑防线。还有人把家里的地板拆下来当掩体板材,把柜子挡在窗前抗子弹。
小饭馆老板给军人煮面,饭菜全免费;医馆医生上前线救人,连药都不要钱。就连拉黄包车的都自发组织成运输队,专拉伤员。
这仗,是全民的仗。
蒋介石当时发电报说:“凡我中华儿女,不分老幼妇孺,皆应投入救亡图存之道。”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打输了,上海沦陷了,但民族的血性被打出来了。
最后,我们得说说战略层面。
淞沪会战表面是失败了,但实际上,这一战成功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日军原本设想快速占领上海,然后一鼓作气进攻南京、武汉、重庆,三个月让中国投降。但他们没料到中国人这么顽强,打上海就打了三个月,打完了自己都崩溃了。
而中国方面,借这个窗口期,把大量工业、学校、科研机构内迁重庆,保存了国家骨架。
国际上,英国、美国、法国都震惊了——中国居然真敢死战?这才让国际舆论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后来的对华援助,也从此有了苗头。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沉默了很久。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高调发表演讲,而是连续几天闭门不出。
他的秘书说,蒋那几天写了大量日记,一遍又一遍重复一句话:“民心可用,国运未绝。”
也许,这就是这场战争真正的意义。
30万条命,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觉醒,是尊严,是一种向下扎根的力量。
每一个在四行仓库举枪的人,每一个在罗店巷战中倒下的人,每一个在宝山燃尽生命的姚子青们,他们的牺牲,成了后人不能忘、也不敢忘的历史回音。
1937年中日百万大军鏖战淞沪日军伤亡约4万人.新民晚报2015年08月07日
83年前,这一战,30万中国军人血洒山河.澎湃新闻2020-08-16
淞沪会战.百度百科
来源:伩蕊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