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会举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22:05 2

摘要:会议指出,绿肥种植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要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重大需求,发挥绿肥在减少化肥投入、改善土壤质量等方面的作用,重点突破绿肥与主栽作物协同增效技术,研发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绿肥高效利用模式,发展绿肥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种植制度,形成可复制、可

8月1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办,贵州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承办,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会在贵阳举办。

会议指出,绿肥种植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要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重大需求,发挥绿肥在减少化肥投入、改善土壤质量等方面的作用,重点突破绿肥与主栽作物协同增效技术,研发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绿肥高效利用模式,发展绿肥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种植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

会上,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负责人汇报了“十四五”期间在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主要绿肥作物实现轻简高产。培育出“闽紫8号”紫云英、“苏苕1号”毛叶苕子等主要绿肥作物新品种41个,形成“冬闲田绿肥混播高产栽培技术”等绿肥高产及土壤肥水管理技术模式15项,发明宽播量均匀定量排种等装备11台。

轻简高产技术成果应用后,基本实现典型区域绿肥良种全覆盖,促进苕子、箭筈豌豆等主要绿肥作物种植高产,填补多项国内相关装备空白,推动绿肥生产各关键环节生产效率提升30至120倍,建设研发基地、核心试验区、试验区和示范片面积共143万亩,协同建设的繁种基地生产种子2.4万吨、产值达到3.4亿元。

——绿肥培育耕地、“绿肥+”产业技术研发成效显著。形成“麦后复种绿肥扩饲增草地力提升技术”等技术16项,绿肥-粮、果、茶、菜一体化生产与养分管理技术44项,建设研发基地、试验示范区等104万亩。

应用绿肥培育耕地、“绿肥+”产业技术,绿肥元素助力安徽“南陵大米”、四川“好充食”、贵州“罗甸火龙果”等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提升,推动“绿肥+”稻米、果品、茶叶产业发展,培育“绿肥+”经营主体177家、产品217个。

——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106个县域发展“绿肥+”粮、果、茶、菜等产业,辐射近900万亩、产值375亿元,促进县域增收41亿元;县域“绿肥+”果品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提质增效5亿元以上。

绿肥产业成为部分县域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南陵县发展紫云英种业基地50.5万亩,建设和带动“绿肥+”稻米基地62万亩,带动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四川省西充县果园应用绿肥的面积达到25万亩、占比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将为产业发展带来长远影响:运用绿肥大幅替代化肥技术后,水稻、旱地玉米、小麦、水果等作物可显著减施氮肥钾肥;初步实现北方寒地冬绿肥-夏作物生产,突破了冷凉地区绿肥使用限制瓶颈;培育可耐零下30℃以下低温的“科合3008”黑麦等耐寒品种,突破我国部分严寒地区绿肥作物越冬的瓶颈。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说,本次会议为“十五五”工作谋划提供依据。体系“十五五”工作重点将在绿肥品种选育、高效种植模式创新、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是典型山地农业省份,近年来绿肥种植面积约600万亩,促进了全省耕地质量提升、低碳农业发展。

“团队自育‘黔绿1号赤小豆’等夏季绿肥品种,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在贵州全域皆适宜种植。”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贵州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秦松介绍,试验站在耕地保育与培肥、养分资源管理等领域取得研究成果。

会上研究通过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规则办法,并进行考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科学技术司相关处室负责人,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邹林

编辑 彭耀永

二审 邹林

三审 曾帅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