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贝拉克·奥巴马以“希望与变革”为竞争口号,强势击败了共和党老将麦凯恩,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这匹黑的不能再黑的黑马,被打造成美国民主制度的胜利。
奥巴马真的是民选总统吗?
2008年,贝拉克·奥巴马以“希望与变革”为竞争口号,强势击败了共和党老将麦凯恩,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这匹黑的不能再黑的黑马,被打造成美国民主制度的胜利。
可在美国竞选过总统的都知道,“无人扶我凌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这种事儿,绝不会出现在这片自诩“自由”的土地上。所谓的民主选举,都是靠财团花钱砸出来的。
竞选广告、筹款活动、全美巡回演讲、媒体宣传、选民登记,哪一样不要钱?
没有财团背书,没有大笔资金,民众根本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美国总统选举,就是一场有钱人的游戏。
以2024年大选为例,1.1万个政治团体狂掷147亿美元。
而有钱的前提还得有人脉,得有个人魅力或者说有利可图,让财团愿意为你下注。
钱和人脉这两项,就把普通人限定在了投票者的身份之上。近100年以来的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贵,就连扛起“反建制”大旗的特朗普都是个地道的房地产富二代。
可反观奥巴马,既不是政治世家,也不是大富豪,甚至43岁才还清助学贷款,那他究竟是靠什么选上总统的?真的是所谓“民选总统”的奇迹吗?
答案似乎远比表面上复杂。
奥巴马与美国梦
奥巴马能成功逆袭,多亏了他的身份buff。
他的父亲是一名肯尼亚黑人,母亲则是土生土长的堪萨斯州白人。1960年,两人相识于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俄罗斯语言课程上,并很快坠入爱河,怀上了奥巴马。
但在奥巴马两岁时,他的父亲就抛下他们离开了。六岁那年,他与母亲随印尼籍继父迁居到了印尼首都雅加达,四年后回到夏威夷继续上小学,但就读的私立学校只有三个黑人学生。
和其他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此时的奥巴马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多种族的背景、普通的家境、混血的肤色、被嘲笑的人生,让他一度迷失在酗酒、吸毒、逃课的颓废之中。若不是外祖父母的关怀帮助他走出了心理阴霾,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可能要晚诞生许多年。
此后,奥巴马依靠自身努力,先后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曾在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后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积累了各种人脉关系。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萌生了从政的念头。
他热心公益,关注弱势群体,参与民权诉讼,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基层经验。
终于,1996年,他成功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逐步跻身主流政坛。而在这一年7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凭借主题为《无畏的希望》的演讲一战成名。
在演讲中,他关心普通民众,反对战争。
还慷慨激昂的提出——要消除党派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许多媒体更是把这次演讲和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那次著名演讲相提并论。
而奥巴马这位原本藉藉无名的年轻政治家,也被迅速塑造成“跨种族、跨文化、自我奋斗、逆境崛起”的美国精神代表,很多人认识并记住了这张年轻的黑色面孔。
四个月后,奥巴马以70%的高票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成为该届国会中的唯一一名、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五位非洲裔参议员。
到2007年初时,奥巴马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竞选团队。
虽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但这一时期基本上还是没背景没身份的单打独斗。凭借网络募捐,奥巴马不仅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也赢得了众多年轻选民和草根阶层的支持。
截至2008年3月初,给奥巴马捐款的人数已经超过107万人。仅2008年2月一个月,捐款数额就达5500万美元,打破了美国总统大选历史上候选人的单月筹款纪录。
而同一时期,希拉里只募集到了3500万美元。
但只有民众的支持是不够的,资历尚浅的奥巴马必须得到民主党内大佬和金主们的背书,才能战胜身经百战的希拉里,获得民主党候选人的资格。
能成为美国总统的人运气都不会差,奥巴马的气运更是有如“天选之子”。
他的身份、他的经历以及他的主张,让肯尼迪家族和华尔街同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
2008年的美国,一片混乱。
小布什执政八年,一年不如一年。
已经持续了五年的伊拉克战争,耗资超万亿美元,美军死亡数千人,民众不满情绪高涨。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此时,金融危机又爆发了。
雷曼兄弟濒临破产,失业率节节攀升,中产阶级的生活压力骤增,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各项民意调查显示,到卸任时小布什的支持率已不足30%,共和党的形象一落千丈。
遭遇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再加上深陷战争、全球地位下滑、国际形象受损,不管是美国民众还是民主党内,都想要一场大变革来挽救美国的颓势。
而奥巴马就是那个能引领变革的人。
传奇的肯尼迪九兄妹之一、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胞弟——爱德华·肯尼迪,公开支持奥巴马,说他是新一代的领袖。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甚至向《纽约时报》表示:
奥巴马是唯一能像他父亲那样,激励一代美国人的政治家。
爱德华·肯尼迪之所以大力支持奥巴马,大部分原因是两人政见相同,都致力于美国医保改革。
在给奥巴马的临终信中,肯尼迪曾这样说道:
“我开始从政之时,一位年轻的总统鼓舞了全世界的一整代人。我相信,在我离开之际,另一位年轻的总统一定也能再次鼓舞一整代美国人民,并由此鼓舞整个世界。”
有了党内大佬的背书,奥巴马一路势如破竹。
眼见胜出无望,希拉里干脆宣布退选,转而帮助奥巴马竞选。如果说民主党内团结一致力保奥巴马是出于政治原因,那华尔街的支持,就有些耐人寻味和出乎意料了。
华尔街一共给奥巴马捐了多少政治献金,虽然至今不得而知。
但有一组数据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证券和投资公司捐了990万美元,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等五大银行的员工共捐赠350万美元,甚至就连后来宣告破产的雷曼兄弟也筹集了超150万美元竞选经费。
可以这样说,在金融危机之下,华尔街的精英们将奥巴马视为一个能够胜任危机管理的中间派人物,期望他能比共和党政府,更有效地稳定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
这种支持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契合,更像是一次务实的押注。
2008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正式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并选择参议员乔·拜登作为副总统,搭档竞选。
11月4日,总统大选如期举行。
奥巴马以365票对173票的选举人票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功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当晚,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了极具感染力的胜选演讲。
他澎湃高昂的声称——今夜,美国终于迎来了变革时代。
同时反复用“Yes we can”来渲染美国人民的创造力、社会进步和国家力量;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登月壮举、以及柏林墙的倒塌来忆往昔荣光,听得美国民众潸然泪下。
但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就意味着要开始“还债”了。
民选总统的光环
不管是兑现承诺还是迫于压力,总之奥巴马做了不少努力。
为报爱德华·肯尼迪的知遇之恩,他大力推行医保改革;
为报华尔街的慷慨解囊,他组建了由“华尔街自己人”组成的经济团队。
医改法的实施确实减少了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但医疗保健费用和政府负担却直线上升。
奥巴马曾反复向美国民众承诺:你可以保留现有的保险计划和医生,但由于新法案对保险内容有严格要求,数百万人原本的低价、保障少的旧保险被取消,被迫换成价格更高的新保险。
这引发了美国民众的不满,被媒体批评为“失信于民”。
如果说不知道触动了多少人的利益、硬着头皮推广的医保改革是毁誉参半;
那和华尔街就只剩“爱恨情仇”了。
上任后,奥巴马任命了多位具备华尔街背景的经济团队成员,比如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就曾在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任职,被视为金融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
他的任命被市场解读为政策连续性的保证,因此消息传出后,美国股市大幅飙升。
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是美国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曾任克林顿政府的财长,他深度参与了此前几十年的经济政策制定,是华尔街最熟悉的“自己人”。
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雅各布·卢,更是直接脚踩两只船,既在克林顿政府时期领导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也在花旗集团担任过高管。
奥巴马原本的目标是,迅速将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拉回正轨。
然而,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正是华尔街。
依靠这些和元凶深度绑定的专家改革,只进行边边角角的小修小补,无异于隔靴搔痒。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人看清了美国金融系统有多不安全。社会各界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提升金融体系安全和透明度,遏制华尔街的过度投机,保护消费者,防止危机重演。
2010年,在重重压力、左右为难之下,《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出台。
奥巴马和华尔街的关系由此迅速恶化。
华尔街展开强烈反击,不仅通过游说和舆论,攻击法案过度监管,还在2012年大选中大幅减少对奥巴马的捐款,转而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也面临社会层面的巨大压力。
2011年9月,“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抗议资本的贪婪不公和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奥巴马政府因此腹背受敌,两面不是人,既被华尔街指责“反商业”,又被进步派批评“不够激进”。
事实也确实如此。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出台后,虽然加强了监管,但华尔街通过游说等方式,仍能影响政策,部分条款在后续又被削弱。
那么问题来了——奥巴马这位美国民主胜利的代言人,到底还是不是“民选总统”?
在美国,民意又该如何被代表?
奥巴马的当选确实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渴望变革的广泛民意。伊拉克战争、小布什政府的低支持率、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使美国民众对现状极度不满,迫切希望能打破现有的僵局。
而奥巴马凭借多元化的新鲜形象和煽动性口号,准确捕捉到了时代脉搏。
但民意本身是多元而分裂的。
奥巴马的胜利一定程度上是希望的胜利,但同时也反映了党派精英与资本力量对变革的期待。
民众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自主、理性的?
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引导、被操控的?
这是美国民主始终难以回避的悖论。
奥巴马当选后,民众曾对他寄予厚望。上任初期支持率一度高达69%,被誉为“美国梦”的新化身。但短短几年后,支持率就跌破了40%,甚至被评为“最差总统之一”。
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企、收入分化、种族矛盾、外交困境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奥巴马的新政在现实利益格局下步履维艰,医改法案争议不断、移民改革受阻、外交政策进退失据。
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崩溃,内外批评声此起彼伏。
奥巴马身上的光环迅速褪去,“民选总统”这个词也渐渐被人遗忘。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奥巴马到底是不是民选总统?
如果民选仅仅是指选举程序上的合法性和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奥巴马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民选总统之一。但如果,民选是指真正的社会主流意志和民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那么奥巴马的胜选背后,还隐藏着资本对政治的深度渗透、体制对普通人的高门槛限制、党派对选举进程的把控,以及媒体对舆论的塑造。
这些因素都只会让“民选”沦为“精英共识”的产物。
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民主之于美国”,真的存在吗?
来源:文史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