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班列看上合丨记者手记:冼星海大街的“意外”与传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19:44 2

摘要: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战后迎来胜利的曙光。80年后的此刻,津云新媒体“沿着班列看上合”报道团队站在阿拉木图的冼星海纪念碑前,手捧鲜花,向这位以音乐为武器、在异国他乡仍续写抗战精神,“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战后迎来胜利的曙光。80年后的此刻,津云新媒体“沿着班列看上合”报道团队站在阿拉木图的冼星海纪念碑前,手捧鲜花,向这位以音乐为武器、在异国他乡仍续写抗战精神,“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乐家”,献上海河儿女最崇高的敬意。

这场直播的诞生,却是一段“意外”铺就的路。原定的采访对象临时变卦,让精心设计的方案瞬间落空。但记者的脚步不能停——我们转身扎进冼星海大街的街巷,试图从市井中寻找答案。没想到,在冼星海大街附近,一座当地大型的花卉市场让直播报道有了转机。

记者灵机一动,采访花店工作人员,从他们口中了解到,无论是周边的居民、店家还是打工者,都能脱口说出冼星海的名字,讲述他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患难之交。那些朴素的叙述,比预设的采访更鲜活。一束鲜花的敬意,就这样从偶然的对话中生长出来。

可以说,此前采访对象的突然爽约打乱了直播计划,但却让最终的直播场景有了更生动的呈现。记者们再次感叹道:“还是得多走!”新闻记者的“四力”要求不是“没苦硬吃”,而是“硬要求”“必修课”。这次“意外”反而让镜头前的场景有了温度:不再是程式化的讲述,而是当地人记忆中的冼星海,是中哈友谊在民间扎根的证明。

坦白说,除了纪念碑周边的群众知道他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中,甚至记者本人在未接到报道任务前,也不了解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这段阿拉木图情缘。此次参与直播的翻译伊尔迈克,起初对这段往事一无所知,但当记者将两位音乐家的故事讲给他听后,他为了做好翻译工作,连夜上网查资料、看视频,恶补了电影《音乐家》的切片,对冼星海的生平故事有了全新的了解,为直播采访高效完成提供了助力。这或许就是此次“沿着班列看上合”报道的意义:让尘封的故事重新照亮今天,让跨越国界的情谊被年轻人看见。

纪念碑前的鲜花终会枯萎,但镜头记录下的那些脱口而出的“我知道冼星海”,那些为翻译而做的功课,都在证明:80年后的今天,音乐与记忆依然在搭建新的桥梁。老一辈音乐家的惺惺相惜、超越国籍的兄弟情谊,正为新时代中哈友好注入新的力量。

记者|霍艳华 刘畅 张勇

来源:津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