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丨蒋益兰:仁心铸医魂,岐黄济苍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6 19:51 1

摘要:蒋益兰,女,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蒋益兰,女,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清晨六点的诊室,日光灯管刚亮起微弱的光,蒋益兰已坐在诊桌前翻阅病历。眼镜滑到鼻尖,她抬手推了推——这副眼镜度数已经换了不止三次,却挡不住她眼里的光。四十年来,这束光始终追随着患者的身影,从长沙江面的晨雾到农村的山路,从诊室的白墙到视频里的屏幕。

“药会苦,但心不能苦”。她常在开药方时,笔尖在处方笺上悬停片刻,总会思绪良久,换成疗效又好又平价的药材。她常说:“医者仁心,要让患者带走舒坦。”

那面挂满锦旗的墙,最角落有幅褪色的十字绣,是位肝癌患者临终前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却绣着“救命恩人”四个金字。这四个字,成了她伏案工作到深夜的理由,成了她带着模糊视力看CT片的动力,成了她四十载从医路不变的航向。

2003年的那个冬天,82岁的周老太太被家人抬进诊室时,腹部的肿块像揣着个篮球,皮肤被撑得发亮。省城大医院的手术刀没能切开希望,活检报告上的“中分化腺癌”像道死刑判决书。

家属把最后一丝希望系在蒋益兰的白大褂上,泪水在冻疮皲裂的脸上冲出两道痕。望闻问切间,她的手指在患者腹部轻轻游走,突然停在肿块边缘——这触感坚硬如石,却在脉搏的跳动里藏着一丝生机。

“试试中药?”她的声音不大,却像惊雷劈开绝望。处方开了整整三页纸,每味药都标着炮制方法,连煎药的火候都写得清清楚楚。谁也没想到,这场守护一坚持就是十年。2013年复查CT时,那个曾被判“随时破裂”的肿瘤,十年只长了1厘米,像被施了定身咒。老太太拉着她的手说:“蒋医生,我多活的每一天,都是您给的。”

这样的故事,在她的诊室里每天都在上演。患者说她的药方有魔力,其实那魔力,是蒋益兰教授把大医精诚之心熬进了药里。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执着,成就了她优良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和好评,获得了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与尊重。

个人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最美女医师”“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

从妙手仁心到科研破壁

在蒋益兰的抽屉里,锁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着4000多个病例。每个病例旁都画着奇怪的符号:△代表疗效显著,○是预后良好,★则标注着“疑难”。这个笔记本,后来成了《蒋益兰肿瘤治疗临床经验集》的“母本”,更孕育出那个让无数肠癌患者重获新生的健脾消癌方。

为了研制这个药,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她带着学生把健脾消癌方拆成18种组合,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变化。有次连续熬了多个通宵,她在记录数据时趴在桌上睡着了,笔还攥在手里。当实验终于成功时,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医生,竟在实验室里动情地流出了泪。

40年来,蒋益兰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潜心学术研究,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积极开展临床与基础的科学探索与研究,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获得了优异成果。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医学专著8部。其临床验方“健脾消癌方”已被研发成为院内制剂“肠复康颗粒”,并在湖南专科医联体单位推广应用。

在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的引领下,在湖南省内较早进行结直肠癌、肺癌、肝癌的中医诊疗规范化及中医适宜技术研究,并在省内40余家中医肿瘤联盟单位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其中“原发性肝癌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一等奖。

在肠癌治疗方面,她总结临床经验提出“健脾益气、化瘀解毒”的主要治法,拟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理探讨,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健脾消癌方拮抗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

在肺癌治疗方面,蒋益兰重视老年人群,以“益气养阴、化瘀解毒、化痰散结”为治法,拟方益肺败毒方,治疗老年中晚期肺癌患者,疗效确切,主持课题“中药肺复方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

那些印着她名字的科研奖状,堆满了书柜,可她最宝贝的,还是患者寄来的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患者活下来的喜悦。尽管已经成为湖南省中医肿瘤诊疗的带头人,蒋益兰常教导学生说:“生命易逝,医道有涯,承先辈薪火,传岐黄之光,不敢有半分懈怠。”

医学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她认为,中医的传承需要青年医生“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为此,她开办了湖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蒋益兰传承工作室,希望将“轻复气机”的中医思想和“医德至上”的行医理念传承下去。

每周四下午,湖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蒋益兰传承工作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她召集弟子、研究生,读经典,讲指南,结合最新的疾病诊疗指南带领学生们学习进步。“一手摸脉,一手要看化验单”,这是她的口头禅。

她带教的60多名研究生,有些已成为各地肿瘤学科的顶梁柱,他们也像她一样,把“药廉效宏”四个字贴在诊室墙上。她把几十年的经验编成口诀:“肠癌健脾是根基,肝癌化瘀要牢记,肺癌养阴需持久,调方如调兵,攻守要相宜。”

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成了学生们临证的“指南针”。她常对学生说:“医术是船,医德是帆,没帆的船,到不了彼岸。”如今,她的弟子们带着这艘船,驶向了更广阔的地方,从城市医院到乡镇卫生院,从学术论坛到国际会议,把中医抗癌的火种播向了四面八方。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湖南省名中医、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最美女医师、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这些荣誉在她的书柜上摆了满满一层,可她最常翻看的,还是那堆积起来厚厚的感谢信以及几千份临症时留下的病历。

如今,年过六旬的她依然每周坐诊,出门诊时总要提前近一小时到,推迟两小时走。夕阳透过诊室的窗户,在她的白大褂上投下金色的光斑,像给这位用一生践行“大医精诚”的医者,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铠甲。

从豆蔻年华到两鬓染霜,蒋益兰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证明:最高明的医术,是让患者感受到被珍视;最伟大的医者,是把每个生命都捧在手心。这就是她用仁心铺就的岐黄之路,一条通往患者与家属心坎里的康庄大道。

来源:湖南医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