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他慧眼识珠,如果没有他,二泉映月至今仍在资料室里沉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6 15:50 4

摘要:90年前,他和聂耳并肩作战,75年前,他慧眼识珠,如果没有他,《二泉映月》至今仍在资料室里沉睡。

90年前,他和聂耳并肩作战,75年前,他慧眼识珠,如果没有他,《二泉映月》至今仍在资料室里沉睡。

他叫吕骥,当时在天津负责筹建中央音乐学院。

杨荫浏教授为阿炳的《二泉映月》录音后(1950年9月2日),就把录音钢丝保存在资料室里。

不久后的一天,吕骥到北京公干,顺便视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杨教授是所长,暂时还在北京办公。

期间,吕骥挑选了一部分录音试听。

音乐女神眷顾,让吕骥听到了《二泉映月》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些情况,说明吕骥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吕骥早在1937年10月就来到延安,是来延安的第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

在此之前,他曾是聂耳在“左翼剧联音乐小组”的最亲密战友,和聂耳在上海并肩“作战”。

建国后,吕骥被选为首任“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前身),以此身份筹建中央音乐学院,并兼任副院长。

院长是为成立音乐学院专门聘请的马思聪,马思聪在音协则是副主席。

《二泉映月》凄凉而坚定的旋律,立即引起吕骥的强烈共鸣。

杨教授随即为他讲述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更深深触动了这位曾与聂耳共同战斗过的人民音乐家。

吕骥不仅要求在音乐学院校内向学生介绍阿炳和他的音乐,更极力倡导将阿炳的音乐推向社会。

在吕骥强有力的推动下,中央音乐学院通过了阿炳音乐技术鉴定等专业程序,决定聘请阿炳来天津执教,唱片社把《二泉映月》等阿炳的曲目制成了唱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11月中旬播出阿炳的音乐节目(另一说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1951年首播)。

唱片和电台,让《二泉映月》不仅传遍全国,家喻户晓,而且远播海外,直至登堂入室,入列世界名曲。

我们要感谢音乐女神的眷顾,如果75年前,吕骥没有听到杨教授的录音,如果没有他的慧眼识珠,《二泉映月》至今仍作为民间音乐的资料珍品,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料室里沉睡。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我来我看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