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监控画面上,两个四五岁小男孩,翻越展区围栏,用力撕扯一对晶莹的玻璃翅膀,护栏形同虚设。而几米外,举着手机拍摄的家长始终没有上前——直到艺术品发出刺耳的断裂声。
上海玻璃博物馆,一段监控视频被播放了12年。
监控画面上,两个四五岁小男孩,翻越展区围栏,用力撕扯一对晶莹的玻璃翅膀,护栏形同虚设。而几米外,举着手机拍摄的家长始终没有上前——直到艺术品发出刺耳的断裂声。
这个玻璃艺术品,叫《天使在等待》,当代玻璃艺术家薛吕为纪念女儿诞生,历时2年零3个月,将母爱熔铸于玻璃材质中,以1.6米高的双翼造型,象征对女儿成长的守护与期待。
如今,这段打了马赛克的视频仍在破损的展品旁循环。有人争论是否侵权,有人追问赔偿结果,但更多人盯着画面边缘那对模糊的身影:当孩子的手伸向禁忌时,父母的手为何只握着手机?
2013年9月的那个下午,本应是场美育启蒙。
艺术家薛吕为女儿创作的《天使在等待》,正等着向孩子们展示玻璃艺术品的脆弱与珍贵。可当男孩钻进护栏,手指抠向翅膀连接处时,本该响起的家长的呵斥声没有响起。家长镜头里的“童趣瞬间”,最终变成价值百万的艺术品残骸。
不知道薛吕得知自己的艺术品被熊孩掰断有多心痛,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一体成型的玻璃艺术品无法修复,只有含泪将其改名《折》,寓意“教养的裂痕”。
教养,是一个家庭的底色,孩子没有教养,意味着家长的失职失责!
十二年过去,网友仍在愤怒:“当时赔钱了吗?”这声质问背后,是监护责任在公共空间的集体蒸发。法律上,《民法典》白纸黑字写着监护人要为未成年人的破坏买单,现实中却常见“孩子不懂事”的托词。
更荒诞的是,2020年同个博物馆里,又有儿童撞碎耗费3万小时制作的玻璃城堡——历史重演时,家长的影子依旧模糊。
有人说,12年过去了,涉事的孩子应该十六七了,这段视频该在当事人婚礼上播放。这黑色幽默里藏着最深的忧虑:当孩子的破坏行为未被及时矫正,父母用镜头代替管教,孩子便永远学不会“边界”二字的分量。
玻璃易碎不可修复,教养的裂痕也会代际传递——今天在展馆里漠视规则的孩子,明天或许就是地铁里踢踹椅背的乘客。
博物馆将作品放进“反思角”,是种无奈的智慧。他们给监控上的涉事者打上马赛克,律师说这不侵权,网友说,孩子的父母不需要打码,这样的家长,就应该让每一个进来参观的家庭看到,还应该将他们的信息共享给全国所有博物馆,列入黑名单。
因为他们真正需要打码的,或许是某些家庭教育的羞耻心。护栏拦不住莽撞的童年,但父母的手本可以。
当参观者驻足凝视那块循环播放的屏幕,真正该被警示的从不是孩子——而是所有以为“拍下来”就等于“管住了”的父母。
天使的翅膀断了将来或许可以重塑,家长监护的责任丢了,便永远成了文明展柜里最刺眼的裂痕。
信源:红星新闻等媒体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教育人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