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出血了……” 清晨,老李拿起牙刷刚刷了两下,泡沫里就泛起了血丝。其实,这种看似普通的口腔问题,对糖友而言可能暗藏危机 。
“又出血了……” 清晨,老李拿起牙刷刚刷了两下,泡沫里就泛起了血丝。其实,这种看似普通的口腔问题,对糖友而言可能暗藏危机 。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与口腔炎症存在显著关联。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主任医师章锦才团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2.5-3 倍;国家卫健委 2023 年《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更指出,40.2% 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异常症状,这提示口腔健康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友牙龈易发炎:
高血糖与细菌的 “狼狈为奸”
糖尿病患者牙龈反复发炎并非偶然,而是高血糖环境与口腔菌群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高血糖会导致唾液、龈沟液中葡萄糖浓度显著升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4 年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唾液葡萄糖浓度达(1.950±0.179)mmol/L,是健康人群(0.953±0.124)mmol/L 的 2 倍以上。这种 “高糖环境” 为口腔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条件,使其数量较健康人群增加 3-5 倍。
另一方面,长期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这直接导致炎症难以愈合,形成 “细菌增殖 - 炎症加重 - 组织损伤” 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牙龈炎发生率高达 72%,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 2-3 倍(《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24 年研究)。
口腔炎症伤血管:
从局部感染到全身危害
口腔与血管看似相距遥远,却通过血液循环形成紧密联系。口腔慢性炎症对血管的损伤,存在明确的病理传导路径:
细菌入血引发血管内皮损伤
口腔致病菌可通过牙龈出血处进入血液循环,其释放的脂多糖(LPS)等毒素会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 2023 年研究证实,80% 的急性心梗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中可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的 DNA,且细菌数量与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 —— 这意味着口腔细菌直接参与了血管斑块的形成与破裂。
炎症因子加剧代谢紊乱
牙龈炎症持续释放的白细胞介素 -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健康人群升高 23%,且炎症控制后血糖水平可显著改善。
慢性炎症推高心血管风险
两者的协同作用形成 “高血糖 - 口腔炎症 - 血管损伤” 的恶性循环。美国心脏协会(AHA)2022 年 meta 分析显示,合并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无牙周炎患者的 1.7 倍和 1.5 倍。
糖友护口腔、保血管
的 4 项核心措施
糖友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切断炎症与血管损伤的关联:
1、科学刷牙减少牙龈刺激
选择软毛牙刷(刷头直径≤0.8cm),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 45° 角,轻柔震颤),每次不少于 3 分钟。研究显示,正确刷牙可使牙龈出血发生率降低 40%(《口腔医学研究》2023 年)。
2、强化餐后口腔清洁
餐后 30 分钟内用温水或 0.9% 生理盐水漱口 30 秒,能减少口腔细菌滋生;牙缝≥0.5mm 者,每日需用牙线清理邻面菌斑,降低龈沟内细菌浓度。
3、定期口腔专业干预
每 6 个月进行 1 次牙周检查,发现牙周袋深度≥3mm 时及时进行洁治(洗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接受规范牙周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降低 0.5%-0.8%。
4、严格控制血糖筑牢防线
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0.0mmol/L,能显著降低唾液葡萄糖浓度,抑制细菌繁殖。临床数据显示,血糖达标者的口腔炎症复发率较未达标者降低 58%。
口腔健康是糖友心脑血管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从今天起,把口腔护理纳入糖尿病综合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 “护口腔即护血管” 的目标。
来源:糖尿病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