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实验室,何婧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35岁的她,是河北销售公司质检中心一名普通的化验员,虽然身在平凡的岗位,却以不平凡的工匠精神,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基层专家。
编辑 | 张惠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实验室,何婧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35岁的她,是河北销售公司质检中心一名普通的化验员,虽然身在平凡的岗位,却以不平凡的工匠精神,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基层专家。
何婧进行色谱实验操作
“数据不会说谎,但需要我们替它说真话。”何婧常常这样讲。十年来,她扎根实验室,用18820批次油样检测的精准记录、15万条数据的严谨求证、11项技术革新的创新突破,在油品的微观世界里书写着新时代的工匠传奇。
显微镜下,她能看到常人看不见的细节;数据面前,她坚持最“笨”的验证方法。当别人追求速度时,她选择精益求精;当流程已经成熟时,她仍在寻找优化空间。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油品质量的防线。
初心:从石油梦想到质量信仰
在寒雾凝结的三尺加油岛上,23岁的何婧攥着冰冷如铁的加油枪,指关节冻得发白。一辆货车加完1000元-20号柴油驶离不到一公里,又咆哮着冲了回来。司机红着眼跳下车,怒吼道:“你们的油把我车烧坏了!你看怎么办!”穿着厚重工作服的何婧被司机推得踉跄后退。面对指责,化学知识全堵在嗓子眼,化学公式被急躁的情绪碾成现实的砂砾。那是她入职中国石油河北销售秦皇岛抚宁服务区加油站的第二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这个曾在辽宁抚顺石油蒸馏塔剪影下仰望星空的女孩,第一次尝到理论与现实冰冷碰撞的滋味。
权威质检报告证明油品质量合格,问题出在客户油箱混杂了劣质油品,油箱里的油如同熬糊的“一锅粥”。寒冬深夜,摩挲着那份带有凸印钢戳的报告,她暗下决心,要学以致用,化学知识必须派上用场,指尖冰凉的触感,烙下职业信仰的第一个印记:“质量关乎安全,牵连性命,必须深深刻进骨血里。”简单的“看、闻、摸、摇”四字鉴别法,她一遍又一遍讲解,口干舌燥也不厌其烦,教会来往的司机师傅,如何鉴别油品质量,为行车安全上一份保险。
坚守:从千淬百炼到愈煅愈刚
24岁转入质检岗,终于可以践行自己的质量初心,何婧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油品质量检验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日复一日面对做也做不完的油样,重复枯燥的检测过程就像等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最终只剩下一个字“熬”。有的同事坚持不下去了,离职的离职,换岗的换岗。她暗暗下定决心,坚守住,扎下根。
深夜空旷安静的实验室里常见何婧独自上演“无实物表演”,手臂微曲,手腕轻转,指尖仿佛牵引着无形量具。旁人眼里机械的倒油样动作,经她拆解,成为一场微观世界的芭蕾。无论是量筒旋转的毫厘角度、蒸馏烧瓶的握持姿态、手指抖动、手腕旋转的每一丝力感,都被她细细打磨。短短数年,油品取样检测的误差率从0.5%被压缩至0.02%。她笑着说:“枯燥重复中锤炼的指法不仅能派上大用场,灵活的手指维修各类仪器设备时也如有神助。”
刻苦的何婧,练就了过硬的技术和临危不乱的心态。化学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柴油馏程测定时,右侧玻璃烧瓶支管突然崩裂。凭借着对操作流程的熟悉及精准的时间把控,她当机立断更换烧瓶,重新开始,仅凭目测法,将馏程液滴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渗血的手指用衣袖裹住,虽然影响了比赛的节奏,却没能阻止她从容应对,斩获奖牌。
钻研:从数据纠偏到创新创效
身披仪器的冷光,呼吸着油气味,11年来,何婧坚持穿梭在实验室,执拗地调试校准着顽皮的仪器,一遍遍标定曲线。用她的话说:“质检这行没捷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懈怠。”面对繁琐且重复的检验工作,她始终心怀敬畏,哪怕是0.01的偏差也决不放过,定要刨根问底。气相色谱仪幽幽闪动图谱的屏幕上常映出何婧沉思的面孔——能提高效率吗?能降低成本吗?能降低劳动强度吗?这些问题总在她脑子里打转。
一次深夜加班后,她盯着那些错综的色谱峰峦,思绪忽如电光石火般迸发出来:“查油品真伪,是否能像警察抓人一样比照指纹?”“给油品建一个庞大的基因数据库。”这个念头在现实中快速落地。何婧拉起一支创新小队,一头扎进技术资料的海洋。他们模拟各类劣品掺混场景,试图让图谱“长”出指向问题的密码。一次次拟合推演撞上铜墙铁壁,第38次尝试失败的那个黄昏,实验室灯光都暗了几分。何婧盯着屏幕上那些偏离预期的图谱曲线,声音沉得像凝滞的沥青:“行不通的路,换条新的走。咱的脚步不能停。”
长达四个月闯关夺隘,一次又一次推倒重建。最终,17种创新方法、25条可行性方案和近百次的推演论证,支撑起了“油品指纹黑名单”筛查模型:光谱扫描谱图与化学真值进行拟合,能够快速鉴别异常油品,耗时由传统方法半天压缩至60秒。项目在创新大赛上获奖。在加油站上线首日,客户兴奋说道:“这像极了法医手段,假油的伪装当场现形!”
燎原:从“单兵突进”到“兵团作战”
在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何婧被一群年轻研究员围着,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化学方程式和流程图,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层层叠叠。这位“科技创新带头人”正把创新的星火播撒在每个角落——她发起的“微课题”活动让实验室处处闪耀着智慧火花:仪器旁贴满彩色便利贴,记录着随时迸发的灵感;每周轮换的“师徒”角色让每个人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就连简单的烧瓶清洗也要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
2022年严冬,柴油润滑性检测成本难题横亘眼前,单次检测需消耗昂贵耗材120元(特制钢球钢片),实验室账本眼见赤字。工程师小高喃喃自语:“球片是一次性的,凭啥不能重复使用?”听了这话,何婧放下油样瓶,来不及擦手,即刻组织头脑风暴,随后又开始分析操作失败记录、彻夜模拟温度曲线。有人联系材料实验室测试钢材材质;有人训练全员规范操作:计时读秒卡点、钢片嵌入手法,全部锤炼为千次无误的肌肉记忆。最后,成本表上的数据被定格在30元/次,陡降75%。在她的带领下,创新团队捷报频传,通过寻找替代品等方式,将醇醚检测成本由50元/批次降至0.8元/批次;团队同步开展项目攻关十余项,从创新研发到效率提升,从风险管控到准确度提升,一边深耕专业领域,一边拓展多元创新创效可能性。诸多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经济价值约971万元。
从最初的技术各自为战,到今天的创新能力交叉赋能,何婧认为:一束光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间,无数道光却能创造无限可能。奋进不息的光束相互照亮,攀爬向上,合力向前,便是“何婧创新团队”攻入创新深水区的真实写照。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8期 ]来源:中华儿女人物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