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乙烯(PE)作为全球用量最大的聚合物,常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以提升材料韧性、热封性和抗环境应力开裂性能,广泛应用于多层包装、农用薄膜和电缆涂层等领域。然而,每年超过1500万吨的PE/EVA废料因组分复杂性难以回收:传统机械回收因化学不相容
聚乙烯(PE)作为全球用量最大的聚合物,常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以提升材料韧性、热封性和抗环境应力开裂性能,广泛应用于多层包装、农用薄膜和电缆涂层等领域。然而,每年超过1500万吨的PE/EVA废料因组分复杂性难以回收:传统机械回收因化学不相容性失效,化学回收则面临焦炭形成、甲烷选择性过高(>90%)及产物价值低等问题,严重阻碍混合聚烯烃废料的资源化利用。
清华大学牛志强副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一种串联加氢脱氧-氢解(HDO-氢解)工艺,采用Ru-MoOₓ/CeO₂催化剂,成功将PE/EVA混合废料高效转化为高价值长链烃类燃料和石蜡。该催化剂通过钌(Ru)与氧化钼(MoOₓ)的协同作用,在240℃、0.5–2.0 MPa氢气条件下实现近完全转化,液体燃料产率超65%,比活性高达782克产物/克钌/小时,显著抑制焦炭形成并减少甲烷生成,相关论文以“Tandem Catalysis to Mitigate Coke Formation in the Upcycling of Mixed Polyolefin Wastes”为题,发表在
JACS上,第一作者为 Zhao Jiayang 。示意图1. Ru/CeO₂(上图)与Ru-MoOₓ/CeO₂(下图)催化PE/EVA混合物加氢转化的作用机制对比,其中Ru-MoOₓ/CeO₂实现串联HDO-氢解催化
催化剂设计与性能验证
热重分析(TGA)显示,EVA树脂在240℃下可稳定停留2小时,超过此温度则发生脱乙酰化反应。研究发现,纯Ru/CeO₂催化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氢解效果优异(91%转化率),但对EVA转化率不足20%。通过引入MoOₓ形成Ru-MoOₓ合金纳米颗粒(直径2.7±0.5纳米),EVA转化率跃升至96%,C₅-C₄₀烃类产率达75%。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MoOₓ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剂表面高价态Ru⁺δ的比例(31% vs 纯Ru催化剂的20%),该特性同时促进加氢脱氧和氢解反应。
图1. 催化剂筛选与表征 (a) EVA-12树脂的热重分析曲线;(b) 无催化剂条件下,EVA-12树脂在240℃、2 MPa H₂中的时间依赖性热降解(剩余VA含量基于红外光谱计算);(c) 不同催化剂对EVA-12的加氢脱氧/氢解性能(反应条件:340 mg EVA-12树脂,10 mg Ru/CeO₂(2.1 wt%)或10 mg Ru-MoOₓ/CeO₂(2.9 wt%),2 MPa H₂, 240℃, 3小时);(d) Ru-MoOₓ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图(标尺:50纳米),插图为粒径分布直方图;(e) Ru-MoOₓ纳米颗粒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图(标尺:1纳米),插图为快速傅里叶变换图像;(f) Ru-MoOₓ纳米颗粒的能谱元素分布图(标尺:1纳米);(g) Ru-MoOₓ/CeO₂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图(标尺:10纳米),圆圈标记为Ru-MoOₓ纳米颗粒;(h) Ru-MoOₓ/CeO₂经240℃ H₂还原1小时后的Mo 3d X射线光电子能谱;(i) Ru/CeO₂与Ru-MoOₓ/CeO₂在0.1 MPa H₂中240℃还原1小时后的Ru 3d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反应路径揭秘
Ru-MoOₓ/CeO₂在反应初期(1小时内)快速脱除EVA中99.6%的乙酸基团,生成乙酸并进一步转化为甲烷和水,此时甲烷选择性达49%。随着含氧基团清除,钌位点主导碳链氢解反应,甲烷选择性降至18%,长链烃(C₅-C₄₀)成为主导产物。对比实验中,Ru/CeO₂因残留乙酸基团(反应3小时后仍有2%)热解生成多烯烃,导致催化剂表面碳沉积和失活。
图2. 串联HDO-氢解反应路径 (a) Ru-MoOₓ/CeO₂与Ru/CeO₂催化EVA-12的转化率与氢气消耗对比;(b) 两种催化剂产物中甲烷选择性随时间变化;(c) Ru-MoOₓ/CeO₂生成的C₅-C₄₀产物的核磁共振氢-碳相关谱(仅显示CH₂/CH₃信号);(d) Ru-MoOₓ/CeO₂反应不同时间后固体残留物的红外光谱;(e) Ru/CeO₂反应不同时间后固体残留物的红外光谱;(f) 两种催化剂反应后残留物的VA含量变化。
抗毒化机制
以正十六烷(C₁₆)和乙酸乙酯(EA)为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表明,EA会毒化Ru/CeO₂,使C₁₆转化率从94%降至40%,并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双齿羧酸盐和碳沉积(拉曼光谱显示D带和G带增强)。而Ru-MoOₓ/CeO₂因高效脱氧能力不受EA影响,转化率保持90%,且碳沉积可忽略(循环8次性能稳定)。
图3. 基于模型化合物的机理研究 (a) 正十六烷(C₁₆)在有无乙酸乙酯(EA)条件下的转化率;(b) 产物碳数分布变化;(c) 反应后催化剂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新增1530/1440/1404 cm⁻¹双齿羧酸盐特征峰);(d) 拉曼光谱显示Ru/CeO₂在EA存在下D带(~1355 cm⁻¹)、G带(~1588 cm⁻¹)增强;(e,f) Ru/CeO₂与Ru-MoOₓ/CeO₂的EVA脱聚机理示意图。
实际废料应用
该催化剂对VA含量5–40%的EVA树脂均保持高转化率,且在低压氢气(0.5 MPa)下仍实现62%液体产率。处理真实PE/EVA废料(含添加剂的多层包装、输液袋、农用膜等)时,转化率近100%,液体燃料产率56%。废催化剂表征显示,Ru-MoOₓ纳米颗粒尺寸稳定(2.7纳米),钌钼负载量未发生明显变化。
图4. 含EVA废塑料的升级回收应用 (a) 不同VA含量EVA树脂的串联加氢脱氧-氢解性能;(b) 不同氢气压力下EVA-12的催化升级效果;(c,d) PE/EVA混合物降解产物分布(按碳数与异构烷烃占比);(e,f) 真实PE/EVA废料(多层包装、输液袋等)照片及其催化产物分布。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揭示了含氧基团在混合聚烯烃催化升级中的毒化机制,并通过Ru-MoOₓ/CeO₂催化剂的串联反应路径实现高效脱氧与碳链氢解的协同,为复杂塑料废料(尤其是多层包装)的资源化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该技术至其他含氧聚烯烃废料的升级回收,推动塑料循环经济发展。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小奥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