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动太少,但你可能没想到,家里的灯光、手机屏幕,甚至路灯,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你的患病风险。近期一项发表在Sleep Med X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1],夜间人造光(LAN)暴露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强
编者按: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动太少,但你可能没想到,家里的灯光、手机屏幕,甚至路灯,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你的患病风险。近期一项发表在Sleep Med X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1],夜间人造光(LAN)暴露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强调了昼夜节律调整对代谢健康的重要性,并提示减少夜间光照可能是降低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实用策略,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提高人们对光污染健康风险的认识,并倡导在公共场所采用更健康的照明解决方案,可能在预防T2DM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夜间光照:隐藏在城市背后的代谢风险
目前,T2DM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占全球成年人口的10.5%。这一发病率的上升与多种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人口老龄化、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流行、久坐行为及不良饮食习惯等。
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因素外,近年来研究发现,LAN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环境风险因素,可能通过干扰昼夜节律,进而影响葡萄糖代谢和糖尿病的易感性。人类进化史上,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昼夜分明、以太阳为主导的自然光照节律中。然而,进入电气时代后,人工光照彻底打破了这一生物节律,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夜晚的灯光、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及电视屏幕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夜间照明文化”,尽管它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却也悄然扰乱了人类的昼夜节律。研究表明,夜间光照暴露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代谢紊乱增加,进而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调节能力。
除了糖尿病,夜间光照还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肥胖方面,多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夜间光照与体重增加、腰围扩大及BMI升高呈显著关联;心血管健康也受到影响,研究显示,夜间光照暴露越强,冠心病发病率和血压异常风险越高;在癌症领域,褪黑素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激素,其分泌受抑可能促进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此外,精神健康问题同样受到夜间光照的影响,研究显示,抑郁、焦虑和躁郁症等情绪障碍在高光照暴露人群中更为常见。这些证据提示,光污染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影响全人群健康的隐性风险因素。
夜间人工光照如何悄然影响糖代谢?
人体的昼夜节律由大脑的视交叉上核(SCN)调控,它控制着激素分泌、睡眠、体温和葡萄糖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一旦其节律被打乱(如轮班工作、深夜进食或遗传因素所致),便可能引发血糖调节功能障碍,增加T2DM发病风险。光是节律最关键的调节因子,尤其是蓝光波段,对褪黑素的抑制作用最强。
褪黑激素由松果体分泌,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激素。其水平在夜间自然升高,但若暴露于人工光源(尤其是短波长蓝光)中,则会被显著抑制。褪黑激素不仅调节睡眠,还在胰岛素调节和葡萄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分泌紊乱可能导致葡萄糖不耐受,增加T2DM的风险。此外,夜间光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行为变化,如促进食欲、打乱饮食规律、增加夜宵摄入,从而进一步加剧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LAN带来的生理和行为干扰,也被认为可能是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潜在风险因素。
实证数据:每增加10 lux,糖尿病风险上升30%
2024年,一项研究系统评估了夜间光照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2]。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中84 790例受试者的数据,结合超过1300万小时的光传感器记录,构建个体夜间光照暴露与昼夜节律参数(如振幅和相位)的模型。在长达7.9年的随访中,共记录到1997例T2DM新发病例。结果发现,每增加10 lux的夜间光照,T2DM风险上升30%;处于最高四分位夜间光照暴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最低四分位高出50%。此外,昼夜节律振幅较低的个体糖尿病风险增加40%,而昼夜节律偏早或偏晚者的发病风险也显著升高。
该研究首次通过可穿戴光照设备与大规模人群健康数据库的结合,从真实世界视角揭示了夜间光照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直接联系。研究者认为,夜间人造光照不仅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环境风险因素,更可能成为糖尿病一级预防中可干预的新靶点。
改善光照卫生,助力糖尿病防控
随着城市光污染的加剧,夜间光照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夜间光照暴露,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有望成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新策略。这一发现为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提醒政策制定者应推动更健康的照明管理措施,如实施“暗夜保护”计划,限制不必要的户外光源干扰。从临床角度来看,将夜间光照暴露纳入糖尿病风险评估,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提升患者的预防效果和整体预后。
尽管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夜间暴露于人造光可能打乱昼夜节律、损害代谢健康,但这一风险仍未受到足够重视。许多人并未意识到夜间灯光并非无害,医疗专业人员在评估糖尿病风险时,也往往忽略了光照这一维度。为填补这一认知缺口,亟须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升对夜间光照风险的认知。例如,鼓励人们在睡前减少屏幕使用,使用遮光窗帘,选择柔和灯光,都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保护生物节律,从而降低代谢紊乱和糖尿病的风险。
基于研究发现,个人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简单措施来改善夜间光照管理,调节生物节律。例如,晚上减少蓝光暴露,可借助蓝光过滤器或佩戴防蓝光眼镜;保持卧室黑暗,如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晚睡晚起”;睡前选择放松活动,如阅读、冥想,代替电子设备的使用。此外,从社区层面推动健康照明政策、降低城市光污染,也是值得关注的长期举措。优化夜间光环境不仅有助于改善睡眠和代谢健康,也可能成为降低T2DM风险的可行路径。
结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与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光照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日益暴露于人工光源之下,夜间光照对代谢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制定切实可行的照明管理策略,我们或许能在改善整体代谢状态的同时,有效降低T2DM的风险。光照与代谢的复杂关联,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新兴领域,值得更深入地探索与重视。在与糖尿病的长期斗争中,理解并干预这些现代生活方式因素,正变得愈发重要。
参考文献:
1.Sleep Med X. 2025 Jun 14:10:100146. doi: 10.1016/j.sleepx.2025.100146.
2.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4 Jun 5:42:100943. doi: 10.1016/j.lanepe.2024.100943.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