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东城融媒开设“十个怎么办”专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十个方面,聚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东城融媒开设“十个怎么办”专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十个方面,聚焦全会精神在东城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通过微观视角生动讲述改革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展现东城区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积极投身改革的精神面貌。今日推出《让首都核心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看东城如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多年来坚持以蓝天碧水、街巷葱茏的生动实践,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东城答卷”。
8月的北京,中轴线两侧绿意盎然,三里河碧波荡漾,鸟鸣声里透着老城的宁静与生机。从PM2.5浓度累计下降63.8%到75%地表水达标,从“车脸识别”治污到“生态罩”护民……东城区正以“绣花功夫”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优先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生态蝶变
从环境治理到品质提升
宜居底色愈发鲜明
清晨的三里河,碧波荡漾,岸边绿柳依依,市民漫步其间,尽享亲水之乐。这条曾被湮没在城市肌理中的古河道,如今已成为“北京市幸福河湖”,成为东城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多年来,东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生态治理,从空气质量到水环境,从绿化覆盖到生物多样性,每一项指标的背后都镌刻着不懈的努力。
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是最直观的成果。据东城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东城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累计下降63.8%,2020至2024年,累计降尘量连续五年位居城六区最优。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东城区实施的“0.1微克”行动,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三大抓手,全方位管控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等重点污染源。针对施工扬尘难题,东城区印发《东城区施工场地污染控制指南》,实施屋顶清扫、裸地治理、工地动态巡查等措施,而望坛养老院改造项目中创新采用的主动水循环降温技术基坑气膜,更是将抑尘效率提升至95%以上,噪音降低90%以上,为城市核心区施工环保难题提供了“东城方案”。
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显著。东城区健全并落实河(湖)长制工作体系,2024年区级、街道河长累计巡河1.07万公里,区级河长巡河里程位居城六区第一。通过实施玉河、龙潭东湖生态补水工程,完成柳荫湖水质提升、龙潭西湖调蓄等项目,区域内水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地表水市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自2017年以来,龙潭湖、玉河、古三里河等8处河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美河湖”,河水中重现鱼虾踪迹,岸边成为市民休闲嬉戏的乐园。
绿色空间的不断拓展让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东城区通过“见缝插绿”“拆围透绿”等方式,充分利用院落门前屋后、边角隙地打造胡同微空间绿色景观,推动公园与城市深度融合。如今,东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04%,居民“开窗见绿、推门见景、出门见园”成为常态。在中轴线周边,东城区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构建起串联古今的绿色生态廊道,让古老的城市轴线在绿意中焕发新的生机。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东城区完成重点河湖水生态调查评价,首次创建河湖水生生物物种图谱,记录到的水生生物种类逐年增加。龙潭三湖经过治理,水质清澈,吸引了多种鸟类栖息,成为城市中的“自然课堂”。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更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制度创新
从机制保障到科技赋能
治理效能持续释放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近年来,东城区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高位统筹的组织架构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坚强保障。2019年10月,东城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一办五组”的组织架构,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花园城市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委生态文明委制定工作规则,明确会议制度、重大工作对接落实制度等,推动各部门、各街道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生态保护筑牢了防线。东城区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如《东城区餐饮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南》《东城区施工场地污染控制指南》等,让生态治理有章可循。在执法监管方面,东城区强化“监测—监管—执法”联动机制,依托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平台和“四查”小程序,探索形成“行业—属地—商户”协同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污染源的精准管控。
科技赋能让生态治理更加精准高效。针对柴油车污染这一难题,东城区自2020年起启动“车脸识别”系统建设,通过对辖区内道路行驶的柴油车进行识别、分析、统计,筛选出高频路段,执法人员动态调整检查卡口位置,实现了从“人找车”到“车找人”、从“普遍查”到“重点查”、从“找不到”到“找得快”的转变,有效破解了柴油车流动性大、监管难度高的困境。在大气污染防治中,东城区还运用热点网格、移动执法等数字化手段,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东城模式”为超大城市核心区生态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结合古都文化特点,以世界水日、六五环境日等为契机,开展“水韵古今 创绿色东城”“共生永续 绿色东城”等互动体验活动,通过知识问答、旧物改造、健步行等形式,引导居民参与生态保护,推动生态保护从“要我护”向“我要护”转变,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绿色转型
从生态优势到发展动能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城区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东城区积极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以来,东城区累计调整退出16家工业企业,实现区域内零生产制造环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围绕金融、信息服务、文化三大产业,东城区孵化出产业类聚的“银巷”“硅巷”“文巷”“杏巷”,打造高辨识度8个产业组团,2024年整体形成区级税收超60亿元。
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东城区完善绿色金融投入机制,依据《东城区支持鼓励节约能源暂行办法》,对年度节能目标考核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设备改造与技术革新。在绿色采购方面,2024年全区节能节水产品采购金额占比100%,环保产品采购金额占比95.77%,通过政府采购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东城区正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美丽北京建设的目标要求,东城区将通过“十四五”深入攻坚、“十五五”巩固拓展、“十六五”整体提升的战略安排,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打造精致净美、舒朗宜居的“美丽东城”。
春华秋实,东城区用实践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面向未来,东城区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首都核心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东城力量。
策划:郭佳 郑娜娜
文字:付敖蕾
图片:张维民 闫文 王峥 张传东 区生态环境局
来源:北京东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