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
第3525期
全文字数:1854 阅读时间:5分钟
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
今天
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
北京达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郑长龙
在北京达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纳米微球包被工艺在恒温摇床中持续进行,这些OEM定制试剂将供应给合作厂商,覆盖心肌功能、糖代谢等检测领域—这是郑长龙十余年来最熟悉的场景。2014年,他带领团队在平谷租下第一间实验室,而今,其公司自主研发的诊断原料已销往全球十几个国家。
郑长龙(左二)带领团队参加领域博览会
从“卡脖子”的痛点里找方向
2024年的一通客户电话,郑长龙记忆犹新:“郑总,进口酶要涨价了,我们小厂快扛不住了。”当时,国内生化诊断试剂的核心原料严重依赖欧美企业,例如一瓶1000KU的关键原料过氧化物酶,进口价由3000元/瓶提高到3600元/瓶,且供货周期长达1个月,不少中小试剂厂像被掐住了脖子,只能被动接受涨价。
“必须打破被动局面。”郑长龙深入分析进口过氧化物酶产品后,发现其关键瓶颈在于酶的稳定性——天然提取的过氧化物酶在液体状态下常温储存两周后,活性普遍下降约30%。基于此,团队将“提升过氧化物酶稳定性”确立为核心研发方向,持续数月对天然过氧化物酶进行改造。为精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团队成员累计完成300余组数据采集,最终经过系统性试验,目标酶在液体状态下常温存储的活性保留率达92%。
在突破过氧化物酶稳定性瓶颈后,郑长龙并未停下攻坚脚步。他敏锐意识到,IVD原料国产化的突围不能仅靠单一技术突破,还需打通产业链上的多个关键环节——羊多克隆抗体的规模化生产成为新的技术瓶颈。传统方法免疫羊群时,个体抗体效价差异很大、合格率很低。为攻克这一难题,郑长龙带领团队驻场合作养殖基地,通过系统监测羊群生理指标与免疫应答,开发出“群体免疫调控技术”——精准调控免疫原剂量与注射时序,使800只羊实现同步免疫,抗体效价合格率达到70%以上。
把论文写在生产线和客户需求里
“紧贴市场需求是IVD原料研发的最高准则,生产线则是技术落地的终点。”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企业决策。2020年,某宠物试剂企业提出犬C反应蛋白(CRP)抗原需求。当时国内犬CRP抗原主要依赖动物源提取(需使用活体狗模型),既受动物伦理约束,又存在产量瓶颈。团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实现在CHO细胞中的稳定表达,不仅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更成功突破规模化生产瓶颈。
这种“以客户需求锚定研发方向,用生产线夯实成果落地”的模式,成为达成生物的核心竞争力:研发端快速响应需求,生产端同步验证、迭代技术,让实验室的突破真正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
让平谷产的原料走进全球实验室
通过参加MEDLAB、MEDICA等海外展会,结合“一带一路”政策红利,达成生物的产品成功出口至全球12个国家,从德国高端实验室到巴西基层诊所,都能见到标有“中国制造”的诊断原料。“起初国际市场对国产原料存在‘便宜无好货’的刻板印象。”在平谷生产基地,30余种生化诊断原料酶制剂源源不断下线。该基地年产3500升羊多克隆抗体,支撑着国内约40%的血脂试剂生产。技术成果也转化为强劲的市场增长,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1亿元,2022至2024年期间年度复合增长率超过20%。
实验室中,郑长龙团队正进行新批次酶液的检测参数校准。实时更新的数据曲线,印证着团队持续的技术积累——从平谷初创实验室起步,到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出国产IVD原料自主化进程的实质性推进。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