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谷“九期一”再注册受阻,AD药物“附条件批准”续证难题浮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20:26 2

摘要: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显示,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更新。其中绿谷医药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出现在“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中,而非“药品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国内首款阿尔茨海默病的自主研发新药审批再遇滑铁卢。

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显示,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更新。其中绿谷医药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出现在“药品通知件送达信息”中,而非“药品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此前该药于2019年11月在中国获得附条件上市,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今年5月19日,绿谷医药科技曾在官网发布公告,回应该药购药难情况。截至发稿前,该公告已被删除,且九期一依然处于断供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针对甘露特钠的通知并没有相应的审批文号,这意味着该药的再注册申请未获批准。与此同时,医药行业数据库显示,该药的审评状态为“已审评”,企业撤回、暂未批准等。

对此,一位不便具名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PET CT显影Aβ沉积阳性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英文简称AD)的‘金标准’,对症治疗通常依据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评估量表判断。简而言之,PET CT看到有害蛋白质(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里堆积形成斑块意味着罹患AD,而治疗过程中主要用量表观测。这种情况导致相关药物试验数据结果不像理化指标那样明确,同时该疾病药物的研发和审批难度因此增加。”

审批遇阻

2019年11月2日,九期一作为国家I类新药上市。彼时,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予有条件批准,即如今“附条件批准”的审批模式。药监局曾要求绿谷继续进行临床试验等方面研究,补充相关所需数据。

“九期一上市时‘有条件批准’的相应要求尚未明确,通常按照惯例在5年有效期满换发新证。而目前的现行规定是,药品需在4年内换成‘完全批准’的批文,否则可能面临退市。”一位不便具名的药企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据相关规定,药企需再次递交上市申请,由国家药监局审批续签。据悉,绿谷在2024年5月开始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材料,申请新的许可批件。2024年10月,监管部门要求绿谷进一步提交补充材料。据受理号,此次被下发的通知件为上述补充。

上述内部人士解释称,“国家药监局的通知件送达有多种,包括获批通过,不予通过等。其中区别在于是否附带批号。而此次通知没有相应审批文号,一方面说明‘九期一’并未获得再注册批准,另一方面表示审评状态为企业撤回/暂未批准等,或需其他方式重新申请再注册。”

事实上,“九期一”第一次亮起红灯是在今年Q2季度。起初“购药难”相关话题在互联网发酵;5月19日,绿谷发布官方消息回应“购药难”情况,但该公告目前已经被删除;5月30日,绿谷发布内部通知,宣布“九期一”产品线相关岗位停工停产。另外有消息称,今年7月,绿谷内部召开线上会议,宣布将裁去近八成员工,仅留下一小部分继续支持临床即时检验。对此,上述受访者表示,“企业一般在批准到期前半年着手准备延续申请,许可证过期而未获新批,导致企业停工停产的情况并不常见。”

深陷争议

据悉,“九期一”中的有效成分甘露特钠是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源自海洋褐藻提取物。绿谷制药宣称,该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抑制神经炎症,减少Aβ沉积和tau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绿谷提供的研究表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使用甘露特钠单药治疗9个月后,较安慰剂可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而在最初获批时“九期一”便饱受舆论争议。其主要争议点在于“九期一”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临床试验的可靠性。有业内人士质疑“九期一”的三期临床试验持续时间比业内标准要短。而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饶毅与耿美玉之间。

首都医科大学前校长与“九期一”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双方不仅隔空论战,甚至还涉及到名誉权官司。据饶毅2023年7月发布文章显示,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一审驳回耿美玉诉讼请求;2023年,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耿美玉上诉,“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虽然争议从未停息,但绿谷制药一直声称重视实验。对此,负责人李金河曾表示,“新药上市后最重要的,第一件是做临床再评价,第二件是做真实世界研究。”在此背景下,上市次年4月,绿谷获批在美开展一项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

对此,药物研究员王淼(化名)告诉记者,“三期临床试验的时间通常需要3—5年,包括患者招募速度、试验设计等因素。若患者招募顺利、终点指标明确,部分试验可能在2年左右完成,但需严格遵循科学流程,确保数据可靠性和受试者安全。”

不到两年后的2022年5月13日,绿谷制药突发公告,证实其国际三期临床将暂停实施。对此,公司解释称,“受到新冠疫情、融资未能到位的多重影响”,并回复媒体强调“终止与安全性无关”。

虽然业内争议不断,但并未影响该药的临床应用。2021年底,该药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要求绿谷制药继续进行药理机制研究以及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时提交有关试验数据。据此次的受理号,通知件正是2024年绿谷递交的“九期一”两项补充申请。

研发困局

尽管学术界争议不断,但价格是“九期一”的优势,因此患者群体中也有不少支持者。

对比2024年进入国内的同适应症药品,卫材的仑卡奈单抗、礼来的多奈单抗,两者一年费用在20万至30万元左右。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该药价格从每盒895元降至296元。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进口新药费用无力承担,“九期一”变成为首选。

“九期一”的审批困境折射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全球性难题。王淼在接受采访时指出:“AD(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致病机制不明确,而且疾病的致病原因也很复杂。从临床前到临床的转化挑战非常大,临床前的疾病模型并不能真实反映临床上的效果。很多AD药物在临床前数据漂亮,但一到人体试验就不行。”

上述医生称,“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难点是临床终点评估。通常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临床终点观察时通过打分判断,从而导致结果不像理化指标那样明确。这种不确定性是九期一和其他AD药物都很难避免面临争议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2021年时,美国FDA批准渤健的Aduhelm(aducanumab)过程曾引发巨大争议,三位专家委员会成员甚至因此辞职抗议。虽然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新药审批困难重重,但王淼强调:“药物审批遵循的客观事实由数据驱动。只要数据确实充分,就有理由授权获批。如果数据不达标,怎么解释都没用。”

对于“九期一”再注册失败,是否会影响到其他AD药物的附条件审批,王淼认为:“目前国内附条件审批日趋成熟,不会对其他药品有任何影响。附条件上市在国内国外都是正常操作。特别是针对AD这种多年无新药、临床需求迫切的适应症,监管部门才会给予附条件批准。”

纵观药物研发史,科学争议的答案终将被实验室和临床数据明确。绿谷制药的“九期一”再注册申请未获批准,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挑战,更反映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和审批的复杂性。未来绿谷制药能否通过补充数据,或其他方式重新申请再注册,仍存在不确定性。而绿谷“九期一”的故事,将成为中国原研药发展史上的重要案例。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