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军界突然换人,退役军官回任,接着上海开会,两军对话重启,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避寒
编辑|避寒
美国军界突然换人,退役军官回任,接着上海开会,两军对话重启,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别觉得这事儿普通,退役回去当头儿,还不是一般岗位,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军队顶级军职。
事情咋回事?2月21日,川普一下把当时坐镇CJCS的布朗上将直接撤了,连带海军、空军高层都给一锅端了。
国防部一口气清走好几个军界大佬,动静巨了。
随即提名的,是一个2024年才退役的空军中将,丹·凯恩。
这个人平时做点军队顾问,做点风投,但叫他顶这个局,他跑得可快了。
总统签署豁免条款,因为法律规定那位置得有四星经验、指挥经验啥的,他都不具备。
他也不是现役,可总统可以豁,这事合法。
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从退役状态下手、再回归顶级军职,历史上只有马克斯韦·泰勒在1962年有过类似,但那人曾经就是四星,也不算完全从退役直接顶。
马克斯韦尔·泰勒
这故事展开的节奏很刺激。
3月10日,正式把提名送交参议院。
4月1日,凯恩去参议院武装委员会开听证,哼哧哼哧准备证照交接。
4月11日,参议院拍板确认,票数60:25,那叫一个惊险。
共和党要几乎统一支持才能通过,可他硬生生拉到过线。
4月14日,宣誓就职,成了第22任CJCS。
退役→提名→豁免→听证→确认→上岗,全程不到两个月,像头条小说。
那盘内幕,专家说这是把军事政治化往前推一大步。
也有人说这是军队文职化的一次试验,争议非常明显。
再看凯恩个人履历,故事多得很。
他1990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搞飞行当F-16飞行员,2800小时飞行时间,超150小时战斗飞行里程。
参战伊拉克打击IS都是干过的。
他后来还跑到中央情报局当军事事务副主任,又混过风投企业圈。
你说这人是传统将领?显然不是,但背景丰富。川普看重那种“干将+企业家”混合体,这次正好派上用场。
节奏在这,冲突在这。
传统专家说,这会影响军队稳定,破坏文职控制原则。
支持阵营说,他带来速度、改革、创新。
听证会上,看他发言,也没花太多花哨话。
他强调“创造和平靠压倒性实力”,让对手知道打不过。
这态度够直接,听得人起鸡皮疙瘩。
你不觉得这张军队的脸,换得跟开快车似的?
听证会上,凯恩那话,压根不绕弯,他说“最重要任务就是防战争”,接着喊“创造和平靠压倒性实力”。
“要快,要有效,要把武器送到前线”。
这逼格有点高,但没飘。他堆的是效率、安全、动员,全民战斗、快打胜仗的味道。
媒体说,他强调整个军队的节奏、采买改革、技术快上快,这跟以前的将领风格差很大。
像是个创业者进军部,强调速度、灵活和结果导向。
这种姿态有冲劲,但够不够稳定?
够不够政治中立?
这就是冲突点。
听证会上,有人问他用不使用非官方聊天软件交流。
他警惕地说,别让非官方能聊行动细节,那不是安全,也不是专业。
这小细节显示他对纪律有敏感度,也懂高级通信的风险,我第一反应是这人脑子转得快。
听证会前后,媒体吵得挺热。
有个观点说,他强调自己“保持非政治性”,强调军事顾问的职业守则。
还说要“忠于宪法,不是某个人”。
这表态够不够?以后真遇到政治干预,他能顶得住?
听证会上,他语气算沉稳,但庙堂之上,后面肯定有戏。
再冲一点,CJCS这个角色,他讲的“压实力防战争”“快把能力推向前线”,这风格像极了川普那帮“行动派”。
而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就干脆说,“我们不想跟中国开战,但要展示实力,让对方知道后果”。
皮特·赫格塞思
凯恩的表态比较泛化,不点名中国,讲得更普遍,防任何对手,重点在自己推动实力。
一个强调“防战争、快行动”;一个点名中国,强调“我们不想打但关键时会回应”。
这叫节奏分明、张力十足。
谁更吓人?
都吓人,但风格不一样。
这就是冲突的味道。
你不觉得这帮人把军事管理当创业公司经营一样,但战略上又不得马虎?
这种结构里,强压没有软绵绵的官腔,多的是“行动+威慑”,你要是不警醒,那真有冲的可能。
凯恩刚宣誓的当周,上海的会议就开了。
4月2日到3日,中美两军在上海重启《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MMCA)工作组会议。
这机制之前停了好几年,去年年底才恢复防务政策协调会谈,今年就把它推回常态化轨道。
中方代表来自海军、空军,美方派的则是印太司令部、太平洋舰队、太平洋空军,还有海岸警卫队的军官。
光看名单就知道,涉及的不是文职层面,是实打实一线指挥系统。
会场选在上海,一方面是象征“中立”地段,另一方面是方便双方技术团队、翻译、文件保障。
桌上摊开的议题没啥虚的,海空相遇安全、风险管控、专业行为规范。
过去几年,这些地方摩擦多,南海、东海、台海三条线都可能撞车。
这会的重点不是谁说服谁,而是把底线框死,至少先别撞,气氛里带着一种小心翼翼。
大家都清楚,哪怕是一次小的误判,都可能推高到政治层面,甚至军事对峙。
所以双方代表多用操作层面的措辞,少谈政治。
这类会议的效果外界很难立刻看见,但能开、能对话,本身就是信号。
外媒都提了,这次会议紧挨着香会那轮激烈交锋。
美方在香会公开批评中国的军力扩张,中方当场反击,美方会后又主动确认要按计划来上海开会。
这种“台上掐、台下谈”的画风,看着很熟。它意味着双方还想留住一个沟通管道,哪怕台面上针尖对麦芒。
会谈结束的新闻稿很简短,没有花哨表述。
中方强调“继续推进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美方用的是“专业、建设性”。
短短几个词,既没承诺什么,也没否认什么。
在军事沟通里,这种模糊反而是安全阀,可进可退,可松可紧。
但别忘了,开会的背后,南海照样有军舰巡逻,台海照样有演训计划。
这会议更像是加了一层防护罩,不是停战协议。
会后,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照常举行,发言人回应时,态度很明确。
中方对各层级沟通持开放态度,但美方必须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这话说给外界听,也说给美方听。
它的意思很直白,可以聊,但不能踩红线。
中方还强调,相互尊重、相向而行,才能让两军关系稳定下去。这种表态放在会议后面,既是延续,也是提醒。
你要真想降风险,就得收敛行动,而不是会场上点头,会场外加码。
更强硬的,是针对美方在香会的表述。
当时,美防长赫格塞斯把中国列为“迫近的战略威胁”,还喊话盟友大幅增防。
对此,中方不仅在外交部层面回击,也在国防部发言中明确反对,用的词是“渲染对立、挑动阵营对抗”。
这不是客套,是直接否定。
香会和上海会议之间的这种落差,让外界看得出,双轨在并行。
一边是战术沟通,一边是战略博弈,短期内,这种格局不会消失。
丁丁觉得,接下来要盯的有三件事。
第一,工作组会议会不会扩展到更高层热线,比如直接到战区司令、总参谋长级别。
第二,台海和南海进入高强度活动期时,这种沟通还能不能维持。
第三,经贸环境,尤其是关税和科技制裁,会不会外溢到安全议题。
这些变量都可能影响军事对话的寿命。
这场上海会不是转折点,而是一次“维持局面”的努力。
未来的紧张还在那儿,但至少有人在努力拧着刹车。
美国国防部新闻稿:《Nominee for Chairman: Military’s Top Job is Creating Peace Through Strength》,defense.gov,2025年4月1日。
新华社:《中美在上海举行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工作组会议》,2025年4月3日。
路透社:《Trump’s pick for top US general faces Senate grilling over experience, politics》,2025年4月1日。
来源:丁丁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