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胞内的蛋白质并不是永久存在的,而是会被有控制地降解,尤其是那些错误折叠、受损或者不再需要的蛋白质。但在20世纪中期,科学界对于这一降解过程的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PROTAC借E3泛素连接酶清除靶蛋白。
细胞内的蛋白质并不是永久存在的,而是会被有控制地降解,尤其是那些错误折叠、受损或者不再需要的蛋白质。但在20世纪中期,科学界对于这一降解过程的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泛素被发现,随后泛素与蛋白质降解之间的关系被逐步揭示。这一重大发现也在2004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研究的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意识到:如果细胞依赖蛋白酶体来降解那些被泛素化标记的蛋白质,那么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功能,就可以阻止“垃圾蛋白”或关键调控蛋白的降解,从而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并最终触发细胞凋亡。
基于这一思路,研究者开发出了第一个相关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它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于2003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经过20多年的发展,硼替佐米成为多发性骨髓瘤一线及后续治疗中的核心药物之一。
这一成功,证明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作为药物靶点的巨大潜力。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可以被拆解为两个主要环节:1、标记环节,由泛素分子与泛素酶系统完成;2、降解环节:由蛋白酶体完成。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降解环节”移开,转而聚焦泛素介导的起始“标记环节”,会发现这一过程同样具有巨大的干预潜力与药物开发前景。
一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细胞内主要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负责细胞内80-90%的蛋白质降解。它不仅清除旧的、受损的、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还调控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应激响应等多种细胞过程。
其中泛素分子是一种由 76 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通过共价结合,标记、待降解的靶蛋白,给蛋白质贴上 “待销毁” 的标签。
而将泛素分子连接到靶蛋白上的工作由泛素化酶系统完成,包括E1激活酶,E2结合酶,E3连接酶等三种关键酶。其中E1,E2具有普适性,人类细胞中仅两种E1,大约有40种E2。E3具有特异性,多达600种,能结合多种底物。
在靶蛋白的泛素化过程中,E1通过消耗 ATP,结合泛素分子,形成高能硫酯键,将泛素分子激活。激活的泛素从 E1 转移到 E2 的活性位点,形成 E2-泛素复合物。E3 可以特异性识别靶蛋白和 E2-泛素复合物,催化泛素转移到靶蛋白的一个赖氨酸上,形成 第一个、泛素-靶蛋白、异肽键,称之为单泛素化。如果泛素化信号持续存在,E3 可以继续识别这个已被泛素化的靶蛋白,新的泛素分子会被连接到第一个泛素分子的某个赖氨酸残基,经过多次反应,多个泛素分子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多泛素链。在通常情况下,会形成一条由四个泛素分子连接的四泛素链。
泛素分子本身有 7 个赖氨酸残基(Lys6、Lys11、Lys27、Lys29、Lys33、Lys48、Lys63)和 1 个 N 端甲硫氨酸 ,它们都可以作为连接位点,形成不同类型的泛素链。其中K48连接是泛素化降解的重要形式。
泛素结构
靶蛋白被多泛素化标记之后,会被蛋白酶体识别,去除泛素链,并通过 20S 核心颗粒的蛋白酶活性将靶蛋白降解为短肽,短肽随后被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重新用于蛋白质合成。
由此,细胞通过泛素化过程完成了对靶蛋白的降解。这一天然存在的过程,成了药物开发的切入点。
二
蛋白降解剂
蛋白降解剂(Protein Degraders) 是一类通过靶向、并诱导致病蛋白(如癌蛋白、转录因子等), 被细胞内天然降解系统清除的新型药物。它们代表着小分子药物开发领域的一次重要范式转变,将传统药物的“抑制”功能,转变成“清除”功能。
目前最主流的蛋白降解技术包括: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 PROTACs),
分子胶降解剂(Molecular Glues),
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sosome-Targeting Chimeras, LYTACs) 等大类,PROTAC还细化出靶蛋白配体为大分子型(类似ADC药物)、小分子型。
其中以PROTAC和分子胶最为成熟。
三
分子胶
分子胶(Molecular Glues),顾名思义,是将两个分子粘在一起的“胶水”,这两个分子是E3连接酶和目标靶蛋白。
E3连接酶和目标靶蛋白连接之后,将泛素转移到目标靶蛋白,进而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
分子胶作用机理,和PROTAC类似
分子胶的分子量较小,为单功能小分子。目前已经清楚的靶点主要是转录因子(IKZF1/IKZF3),属于多发性骨髓瘤的驱动基因。而转录因子IKZF1/IKZF3依赖E3泛素连接酶降解,而CRBN恰好是组成该E3酶的结构单元,刚好被来那度胺(分子胶)结合。因此,来那度胺通过诱导CRBN E3泛素连接酶和转录因子(IKZF1/IKZF3)结合而诱导转录因子被蛋白酶体降解。但来那度胺,最早作为免疫调节剂开发,但后来被证明其分子机制属于分子胶。
来那度胺连接CRBN和CK1α,促进CK1α的泛素化降解
其他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泊马度胺(Pomalidomide)都属于分子胶机制。
几个成功的分子胶药物,都是小分子,来那度胺,沙利度胺,泊马度安
分子胶技术的多元化程度较低,许多化合物是早期发现的,新产品管线较少,而PROTAC是目前研究和产业化推进最为前沿的技术平台。
四
PROTAC
PROTAC的原理类似分子胶,连接E3泛素连接酶和靶蛋白。但分子胶是单分子,PROTAC是有三个小分子合成的新化合物,分别是:
靶蛋白配体(Targeting Ligand, Protein of Interest Ligand, POI):负责与致病蛋白结合;
E3泛素连接酶配体(E3 Ligase Ligand) :与细胞内的E3泛素连接酶结合;
连接子(Linker) :连接上述两个配体。
这三部分组成了一个新的化合物分子,相比分子胶,该结构展现出更强的可塑性优势。
PROTAC结构
靶蛋白配体是 PROTAC 的 “靶向端”,直接结合想要降解的目标蛋白。靶蛋白配体通常来源于已知的小分子抑制剂、天然配体等。【比如雄激素受体(AR)的配体常采用恩杂鲁胺类似物;雌激素受体(ER)则采用他莫昔芬类似物;BTK(布鲁顿蛋白激酶)则采用伊布替尼结构类似物】。
倘若靶蛋白缺少传统小分子结合位点,配体的设计难度依然很大,比如许多转录因子,支架蛋白等。
E3泛素连接酶是PROTAC成药的关键,虽然人体中有600多种E3泛素连接酶,但并非所有的 E3都适合成药。目前,能成药的E3连接酶少之又少,约只有1%左右。主要包括:
1. CRBN:
靶蛋白蛋白性质/功能类别相关疾病领域IKZF1转录因子多发性骨髓瘤IKZF3转录因子多发性骨髓瘤CK1α激酶调控因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GSPT1翻译终止因子血液瘤2. VHL
靶蛋白蛋白性质/功能类别相关疾病领域HIF1α / HIF2α转录因子肾癌AR(雄激素受体)核受体前列腺癌ERα(雌激素受体 α)核受体乳腺癌BCL-XL抗凋亡蛋白多种肿瘤KRAS突变体小G蛋白 / 信号蛋白肺癌、胰腺癌等其他E3连接酶如IAPs(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凋亡抑制蛋白家族);靶蛋白为凋亡相关蛋白,如BCL2,NF-κB通路相关因子;MDM2,靶蛋白为p53。
连接子是PROTAC的“结构桥梁”,连接子的设计多采用烷基链(-(CH₂)ₙ-,如PEG链)或刚性放芳环(苯环、哌嗪、三唑环),连接了“靶蛋白配体”和“E3泛素连接酶配体” ,他决定了PROTAC 分子的整体构象。其目的是让PROTAC、靶蛋白、E3连接酶形成稳定的三元复合物。但可能会只形成PROTAC和靶蛋白或E3连接酶的二元复合物,而影响药物效率。
一些PROTAC分子的结构
PROTAC的药物设计,有科学性,似乎也有点玄学和艺术性。
五
PROTAC机理与优势
PROTAC的作用机理可拆分成四个步骤:
1、PROTAC 分子同时结合靶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
2、诱导形成靶蛋白-E3连接酶-PROTAC三元复合物;
3、E3连接酶介导靶蛋白的泛素化;
4、泛素化的靶蛋白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
PROTAC作用机理
相比于小分子抑制剂,理论上,PROTAC有许多优势:
1、剂量较低:
小分子药物主要通过“占据催化位点”抑制靶蛋白作用,一个靶蛋白需要一个分子,给药剂量更高;
PROTAC分子可以重复利用,降解一个靶蛋白之后,PROTAC分子会被释放并参与降解下一个靶蛋白,给药剂量低;
2、可使靶蛋白丧失全部功能:
小分子药物主要使靶蛋白失去催化功能,但其非催化功能依然保留;
PROTAC分子可使靶蛋白完全被降解;
3、选择性高:
部分小分子药物选择性不佳,可结合并抑制多种蛋白,副作用较大;
PROTAC与靶蛋白、E3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体,对靶蛋白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特异性的降解靶蛋白;
4、克服耐药:
小分子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突变耐药,需重新针对激活后的构象设计药物;
PROTAC无需兼顾耐药突变的出现,可降解多种耐药突变蛋白。
六
ARV-471
在众多PROTAC药物中,ARV-471是光环最多的一个,也是第一个走到临床三期的PROTAC药物。
ARV-471结构
ARV-471由ARVINAS公司开发,公司的使命是通过PROTAC技术治疗重大疾病,改善患者生存。公司创立于2013年,创始人为Craig M. Crews 博士,于2001年最早提出 PROTAC 概念。
ARVINAS公司官网首页
依托PROTAC技术平台,ARVINAS开发了多种药物,集中在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两大方向,其中肿瘤领域,针对乳腺癌,靶向ER的药物ARV-471,针对前列腺癌,靶向AR的药物AR-110、ARV-766。公司多条产品线与辉瑞、诺华、拜耳等药企合作,其中ARV-471(Vepdegestrant)与辉瑞合作,已有临床三期结果。
ARVINAS公司产品线及临床进展
VERITAC-2临床研究(NCT05654623)结果显示,在ESR1突变人群(n=270)中,与氟维司群相比,ARV-471(Vepdegestrant)治疗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风险比[HR],0.57 [95% CI, 0.42-0.77];P
但在所有患者中(n=624),PFS的改善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HR,0.83 [95% CI, 0.68-1.02];P =0 .07)。ARV-471(Vepdegestrant)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95% CI, 3.6-5.3),氟维司群组为3.6个月(95% CI, 2.2-3.8)。
辉瑞和ARVINAS向FDA提交了临床申请,8月8日,FDA已接受ARV-471(Vepdegestrant)新药申请的审查,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内分泌治疗的(ER+)/(HER2-)、且ESR1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来源:王者荣耀坑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