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患者直到血糖飙升,才开始追悔莫及:“我又没怎么吃糖,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误解。我们门诊接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高达八成的人长期以为‘少吃糖就没事’,却忽视了主食的摄入问题。
你以为糖尿病都是吃糖吃出来的?错!真正让血糖“坐过山车”的,不是你嘴里的那颗糖,而是你碗里的那口饭。
比甜食更“毒”的,是你每天都离不开的精白米饭,它的升糖指数,比糖还高,甜食只是“替罪羊”,真正的大户早已潜藏在你三餐之中。
很多患者直到血糖飙升,才开始追悔莫及:“我又没怎么吃糖,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误解。我们门诊接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高达八成的人长期以为‘少吃糖就没事’,却忽视了主食的摄入问题。
想象一个场景:家里老人刚查出血糖偏高,家人立刻把糖果、甜点全锁进柜子,甚至连水果都开始限制,但餐桌上仍是满满一碗白米饭,再加一碗粥。
你是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控糖”?结果血糖不降反升,问题出在哪儿?
答案就藏在你每天不以为意的一口饭里。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3,而蔗糖只有65,馒头甚至高达88,比你吃的冰激凌都可怕得多。这就是我们说的“糖尿病大户”,你以为的主食,其实比甜食更容易让血糖飙升。
近期正值中秋将至,月饼、糕点成为节日热销品,不少糖友开始焦虑:“节日到了,我还能吃点甜食吗?”其实,节日本就该有温情,关键不在于吃不吃月饼,而在于你是否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升糖陷阱”。
我们不反对节日的仪式感,但必须提醒一句:比月饼更可怕的,是你每天毫无节制的高碳水主食摄入,尤其是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这类“精制碳水”,就像是“隐形糖弹”,吃得越多,血糖越难控制。
临床上,我们遇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退休后每天早晨一碗白粥、中午大碗米饭、晚上再来碗面,水果也吃得少,自以为很健康,结果血糖从空腹6.5一路飙到空腹9.8。
这不是偶然,而是精制主食长期摄入的结果。
中医讲“甘多伤脾”,意思是甜味摄入过多会损伤脾胃,而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运化,脾失健运,津液不布,则湿热内生,正是糖尿病发病的中医基础。
西医说胰岛素抵抗,中医说气阴两虚、脾虚湿盛,其实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现代营养学更是给出了明确数据支持:一碗白米饭约含50克碳水,相当于12块方糖,难怪血糖一吃就升。
而很多糖友却忽略了这个“隐形危险”,只盯着糖果、饼干,结果防错了方向,错失了控制良机。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患者是不是连饭都不能吃了?当然不是。关键是换一种吃法。我们建议患者采用“控糖三板斧”:粗细搭配、定时定量、顺序进食。
比如,将白米换成燕麦、糙米、小米等杂粮混合;饭前先吃蔬菜,再吃蛋白,最后吃主食;每餐控制在七分饱以内。
中医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意思就是饮食规律、不过量是养生之本。《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但不能“偏食专味”。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避免“专味”,即只吃一种或偏爱某类食物,容易造成营养失衡、病情加重。
我们还要特别提醒:不要迷信“无糖食品”,无糖≠无碳水。超市里那些打着“无糖”旗号的饼干、蛋糕,常常用麦芽糊精、淀粉等替代糖分,升糖速度一样快。
真正控糖,要看“总碳水摄入”,而不是“有没有糖”这一个指标。
有位老奶奶常年吃“无糖饼干”当早餐,自以为健康,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始终降不下来。我们一查,原来她每天吃的“无糖饼干”,每片含碳水20克,一次吃上五六片,等于吃下去两碗饭。
这类“伪健康食品”才是误导最大的凶手。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是“水果不能吃”。其实,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选对、吃对、控制量。比如苹果、猕猴桃、柚子等升糖指数较低,适合糖友适量摄入。反而是榴莲、葡萄、香蕉、山楂等高糖水果,要严格限量。
中医认为,水果属“生冷之品”,多食易伤脾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时令而食”,避开寒凉之物。
西医研究也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水果控制在200克以内,不但不会升高血糖,还能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血糖控制。
我们还要强调一个重要概念:糖尿病不是“绝症”,但绝不能大意。控制得当,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甚至拥有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管住嘴、迈开腿、按时查”。
在临床中,我们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伤、下肢动脉闭塞等,都是“悄悄发生”的,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不可逆。所以,“可控不可治”不是吓唬你,而是提醒你“早发现、早干预”。
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至少每年一次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千万不要等到“眼花、脚麻、尿多”才来看病,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控制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鼓励患者建立“饮食日记”,记录每天的食物摄入和血糖变化,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也有助于患者自己找到“血糖密码”。控制血糖,不止靠药,更靠每一口饭。
作为医生,我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你吃糖吃出来的,是你“吃得太精、吃得太快、吃得太多”吃出来的。控制它,也得从“少吃、慢吃、吃粗”开始。
换个思路,才有出路。别再让米饭“背后捅刀”,也别再误怪甜食。真正的糖尿病大户,可能就藏在你碗里的那口饭。
三条权威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9): 835-878.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李文军,徐洁,王萌,等. 主食种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4, 32(3): 214-218.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老李健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