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蹭饭书记”前,追求流量的干部官员得想清楚这个问题丨上观时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9:47 2

摘要:董桂林是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今年2月起,他在网上发布了一系列捧着碗筷到村民家中“蹭饭”的视频,立刻引发全网关注。目前,他的抖音账号已有266.9万的粉丝,收获了2600多万的点赞,是个名副其实的“网红”。

不久前,被网友称为“蹭饭书记”的董桂林火了。

董桂林是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今年2月起,他在网上发布了一系列捧着碗筷到村民家中“蹭饭”的视频,立刻引发全网关注。目前,他的抖音账号已有266.9万的粉丝,收获了2600多万的点赞,是个名副其实的“网红”。

令人没想到的是,董桂林火了之后,“蹭饭”似乎成了一个新的内容赛道。据媒体报道,一些驻村书记、村干部也跃跃欲试,不少网络主播则看到了潜在的“钱景”,端起碗去拍蹭饭视频、搞蹭饭直播,更不乏各种拙劣的剧本表演,把村民当成流量工具人等乱象。

这些模仿者和董桂林所做的,看似都是“蹭饭”,其实大为不同。

董桂林所做的与其说是“蹭饭”,倒不如说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蹭饭”的对象主要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和重点监测户,他首要观察的是“村民家的米面油缺不缺”,因为“蹭饭”能直接观察到村民厨房的情况。村民和他聊的,主要也都是民生问题,比如宅基地纠纷、修路修桥问题、河道坑塘治理等。借着蹭饭的契机,他把这些问题带回去加以解决。而他“蹭饭”也尽可能不给村民增加额外负担,比如都是卡着饭点跑到村民家中,村民吃啥他吃啥,即便回头送来一些村民家中所需物资,他也要卡在几分钟内,这样村民就没时间额外去准备新菜。

可以说,和村民蹭饭唠家常,本身就是了解村情民意的过程。这份“工作日常”所展现出来的真诚与温度,超越了任何刻意的表演,构成了其内容最核心的吸引力。那些模仿者试图复制“形式”,却忽视了支撑这形式的“内核”,那是与职责紧密相连的、脚踏实地的、日复一日的真诚付出。

从董桂林娴熟的短视频拍摄中可以看到,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流量的价值,但他在意的却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流量。

毋庸讳言,在一个注意力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的时代,流量在哪,金钱和机会就可能在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经验或许也已不太适用。各行各业应用传播工具获取流量本身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流量本身并没有原罪,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和力量,关键是如何用好它,而不是反过来被它裹挟绑架。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多地文旅局长们就已经纷纷出镜,借助短视频的流量推介本地资源。不少基层干部也尝试通过拍生活日常或直播助农等为本地经济发展谋得新机遇。如今,“蹭饭”书记的走红,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路子,在流量加持下,当地土特产等小产业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新机会。

点进董桂林的社交平台账号橱窗就能看到,范庄村的手工挂面、小磨香油、辣椒酱、咸鸭蛋等特色农产品都在线售卖。在他的社交账号首页清楚地写着,“橱窗产品利润全部归范庄行政村村集体所有”。董桂林本人也曾表示,“我不火怎么带着群众火,其实带着群众火的原因就是发展公共事业”。

所以说,判断到底是不是在“蹭热点”“作秀”,关键不是在于要不要获得流量、获得多少流量,而是要看吸引来的注意力,能不能真实地变成普惠的真金白银,转化成本地的发展效益,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简而言之,就是要看吸引来的注意力到底用来做了什么。流量本是工具,并无价值取向,心系民众的好干部,自然懂得流量为何而来,并且能正确地因势利导,将关注引到具体的社情民生上去;而如果只是想将这份关注变成政绩的装点,没有真正坚实的土壤做支撑,吸来的流量最终也会离开。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