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及儿童用药场景中,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或认知障碍群体)常面临两大痛点:其一,用药/治疗的时间精准度低,漏服、错服现象普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50%的慢性病患者因用药依从性差导致病情恶化);其二,传统药盒或治疗工具仅具备单一存
一、发明名称
"智趣序疗盒——基于多模态交互的用药/治疗辅助系统"
二、背景技术
在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及儿童用药场景中,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或认知障碍群体)常面临两大痛点:其一,用药/治疗的时间精准度低,漏服、错服现象普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50%的慢性病患者因用药依从性差导致病情恶化);其二,传统药盒或治疗工具仅具备单一存储功能,缺乏对操作流程的引导与情感激励,患者易因枯燥感产生抵触情绪。
现有技术方案中,智能药盒虽能通过电子屏显示时间提醒,但存在三大缺陷:一是依赖电力,续航与维护成本高;二是交互界面冰冷,对老年群体的操作友好性不足;三是功能单一,无法将用药行为与趣味性、仪式感结合。而发绳、铃铛等日常物品虽具备低成本、高亲和力特点,却未被系统整合到医疗辅助工具中。
本专利提出一种"低技术+高情感"的创新方案,通过棋盘的空间布局逻辑、发绳的柔性连接特性、铃铛的声音反馈优势与针筒的精准计量功能,构建一套兼顾实用性、互动性与情感价值的辅助系统。
三、发明内容
核心结构:智趣序疗盒由四大模块组成,分别对应"棋盘(空间引导)、发绳(柔性固定)、铃铛(声音反馈)、针筒(精准执行)"四大元素,通过模块化嵌套实现功能协同。
棋盘主体:采用食品级ABS塑料制成,尺寸为15cm×15cm×3cm(可折叠收纳),表面印刷环形时间刻度(如早/中/晚/睡前)与十字定位网格(对应不同治疗阶段)。棋盘边缘设置弹性卡槽,用于固定发绳。发绳组件:由两根可调节长度的硅胶发绳(直径2mm,拉伸强度≥5N)组成,表面嵌入微型磁珠(直径1mm)。发绳一端穿过棋盘卡槽形成环形头环(适配头部或手腕佩戴),另一端通过磁珠吸附在棋盘网格节点上,形成可动态调整的"路径网络"。铃铛模块:在棋盘四个顶点内置微型铜铃(直径8mm,频率440Hz),铃舌为磁性不锈钢材质,与发绳磁珠形成"磁吸-碰撞"触发机制。铃铛外侧覆盖软胶罩,避免误触异响。针筒单元:定制微型安全针筒(容量5ml,刻度精度0.1ml),筒身印有与棋盘网格对应的编号(1-16格),筒尾嵌入磁吸接口,可与发绳磁珠吸附固定。针筒推杆末端设计为菱形凸起,与棋盘中心"锁止槽"匹配,完成推注后自动锁定防重复使用。四、发明功能
本装置通过"空间引导-动作校验-反馈激励"的闭环逻辑,实现以下核心功能:
用药流程标准化:医生/家属根据医嘱在棋盘上标记治疗节点(如"9:00胰岛素注射"对应棋盘顶部网格),通过发绳连接节点形成操作路径(如从"准备区"→"消毒区"→"注射区")。患者需按发绳路径依次完成消毒(擦拭棋盘对应区域)、取针筒(沿发绳方向抽取)、推注(推动推杆至锁止槽)等动作,强制规范操作顺序。精准剂量控制:针筒刻度与棋盘网格编号一一对应(如"第3格=3ml"),患者推动推杆时,推杆菱形凸起需完全嵌入锁止槽,否则无法拔出针筒,避免剂量不足或过量。多模态反馈激励:当发绳磁珠经过棋盘顶点铃铛时,磁吸作用触发铃铛轻响(音量≤50分贝),提示"当前步骤正确";若跳过节点直接推注,铃铛无响应,系统通过"无声异常"反向强化正确流程。完成全流程后,发绳可解开重新系成"奖励结"(如蝴蝶结),配合家属口头鼓励,形成正向情感反馈。数据记录辅助:棋盘表面覆盖可擦写硅胶膜,患者/家属用马克笔标记完成日期,形成可视化的"治疗日历";发绳磁珠的移动轨迹可通过手机摄像头拍摄(磁珠反光),上传至健康管理APP生成用药依从性报告。五、组合方式
四大元素的组合遵循"功能互补+物理联动"原则:
棋盘与发绳:通过弹性卡槽与磁珠吸附实现"刚性框架+柔性路径"的结合,既保证结构稳定性,又允许路径自定义(适应不同治疗需求)。发绳与铃铛:利用磁珠与铜铃的磁吸特性,将发绳的运动转化为声音信号,无需电子元件即可实现步骤校验。铃铛与针筒:铃铛的"正确步骤提示"与针筒的"精准执行"形成因果关系——只有按路径操作,才能完成最终注射,强化行为约束。整体与场景:装置可折叠收纳于便携袋(附赠),头环设计适配居家、外出等多种场景,降低使用门槛。六、发明灵感
本专利的核心灵感来源于对"日常物品的情感价值"的重新挖掘。
研发团队在社区调研中发现,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因频繁漏服降压药多次入院,其女儿尝试使用智能药盒,但老人因操作复杂(需按按钮、看屏幕)拒绝使用。一次偶然机会,女儿用发绳将老人的药盒串成"项链",并告诉老人:"每戴一圈,就是完成一次健康任务哦!"老人竟主动每天佩戴,甚至主动要求"再走一圈"。这一场景启发了团队:医疗辅助工具不应是冰冷的"监督者",而应成为有温度的"陪伴者"。
进一步观察儿童康复治疗发现,小朋友对"闯关游戏"类互动接受度高,但对传统针筒恐惧。团队尝试将棋盘的"闯关路径"与发绳的"游戏化连接"结合,用铃铛的"成功音效"替代家长的口头鼓励,发现患儿的配合度提升了70%。而针筒作为治疗的核心执行工具,其精准性需求与棋盘的"刻度逻辑"天然契合。
最终,四大元素从"独立工具"升维为"协同系统",既保留了日常物品的亲和力,又通过功能重组解决了医疗辅助的核心痛点。
总结:智趣序疗盒通过"低技术+高情感"的创新路径,将棋盘的秩序感、发绳的连接性、铃铛的反馈性与针筒的精准性深度融合,为用药/治疗辅助提供了低成本、高适配、有温度的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老年慢性病管理、儿童康复治疗等场景。
来源:创新创造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