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一篇持久重新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9:03 2

摘要:“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是叶剑英元帅1965年重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时所作《七律》之尾联。诗中,叶帅将这部雄文比作寒光凛冽的宝刀“吴钩”,爱不释手,看不够、看不休!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老帅如此倾心推重,足见这部著作在那些亲历抗战烽火的老一辈革

一篇持久重新读

朱 超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是叶剑英元帅1965年重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时所作《七律》之尾联。诗中,叶帅将这部雄文比作寒光凛冽的宝刀“吴钩”,爱不释手,看不够、看不休!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老帅如此倾心推重,足见这部著作在那些亲历抗战烽火的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分量。历史雄辩证明,这部诞生于黄土高原简陋窑洞的“小册子”,早已成为洞穿迷雾、拨云见日,指引中华民族挣脱危亡枷锁、迈向浴火重生的制胜法宝和精神丰碑。

八十年光阴飞逝。值此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再次翻开《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其中蕴含的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军事艺术和力挽狂澜的磅礴伟力,穿越时空,依然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1938年5月,卢沟桥的枪声已响彻十个月。神州大地动荡不安,战局扑朔迷离:一方面,日寇气焰嚣张,疯狂进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接连陷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受挫,淞沪、徐州会战失利,武汉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一举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果辉煌;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更是重创敌军,捷报频传,点燃了民族不屈的希望之火。

在这危急复杂的形势下,全国上下对抗战前途的争论异常激烈,两种错误论调甚嚣尘上:一种是“亡国论”。一些人被日寇表面的强大凶残所吓倒,悲观地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亡”“再战必亡”,对抗战前途完全丧失信心。另一种是“速胜论”。少数人被几场局部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过分夸大国际援助的作用,幻想倚仗国民党200万军队与敌决战,一定能速战速决,一举获胜。

然而,十个月残酷的战争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严重脱离实际。它们非但不能引领民族赢得这场生死之战,反而会涣散军心民心,将抗战引入歧途。值此民族命运悬于一线的危急关头,迫切需要一部能够廓清思想迷雾、凝聚民族意志、指明胜利方向的科学理论性纲领!它必须深刻洞察战争全局和演变规律,提出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必须彻底批判“亡国论”的软弱和“速胜论”的空想,深刻揭示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一条通往胜利的、切实可行的道路,从而像定海神针一般,铸牢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必然胜利的钢铁信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在延安凤凰山下简陋的窑洞里,奋笔疾书,完成了《论持久战》这篇光耀千秋的军事理论巨著!它一经问世,便如惊雷炸响,震动四方,迅速成为凝聚四万万同胞意志的精神旗帜和指引全民抗战走向胜利的行动纲领!

据记载,《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以惊人的速度和超常的毅力仅用不到十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五万余字的巨著。然而在这短暂的十天里,他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已到了废寝忘食、焚膏继晷的地步。

时任毛泽东警卫员的翟作军,曾深情回忆主席写作时的情景:

主席在撰写《论持久战》期间,常常连续两三天不眠不休,伏在桌上不停地写。实在困得不行了,才让我们打盆凉水洗把脸提神,或者在院子里走几步,再不然就在躺椅上闭眼休息一小会儿,很快又回到桌前。他吃得很少,脸色也越来越差。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值班时总想方设法劝他多休息。

一次夜班,我走进窑洞点上蜡烛,有意放慢动作想劝主席休息,但主席全神贯注于笔端,头也未抬。到半夜送饭时,我将热饭热菜端进去提醒主席用餐。过了一会儿去收拾,却发现饭菜纹丝未动。我只好把饭菜热了再送进去,说:“主席,您吃饭吧,一会儿又凉了。”主席这才抬起头,看了看饭菜,恍然自问:“啊?我还没吃?好,就吃就吃。”我退了出来,特意多等了一会儿。然而再次进去时,饭菜依然未动,主席仍在凝神奋笔。直至天将破晓,那碗饭依然冷在桌旁。

就这样夜以继日,毛泽东连续五六天极少休息,吃得也越来越少。他双眼布满血丝,脸颊明显消瘦下去,颧骨凸起,脸上带着深深的疲惫。警卫班的同志们忧心忡忡,为主席的身体状况深感焦虑。

到了第七天,一个意外发生了:毛泽东左脚上的棉鞋被炭火烧穿了一个洞,他竟然因为专注写作而浑然未觉,直到脚被灼痛才猛然惊觉。

至第八天,超负荷的辛劳终于压垮了他的身体——剧烈的头痛、无法进食和彻夜难眠接踵而来。医生诊断后确认,这是长期劳累过度和精神高度紧张所致,开了药,并再三叮嘱必须好好休息。然而,毛泽东仅仅服药休息了一天,病情稍有好转,便又坐回桌前,用手支撑着额头,再次投入了紧张的写作。

经过整整九个昼夜的呕心沥血,这部军事理论巨著——《论持久战》终于宣告完成。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八天时间系统阐述了《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这部凝聚着非凡智慧与坚韧意志的伟大著作,由此诞生。

《论持久战》横空出世,如闪电劈开沉沉暗夜,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照亮了通向胜利的航程,其深邃的思想与科学的预见如巨雷震撼了全国各界。

在延安,这部著作首先在党内高级干部中传阅,引发了热烈反响。周恩来同志高度赞誉其“精辟透彻”,朱德同志认为它“讲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根本方略”。王震将军回忆道:“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上,油灯下,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备受鼓舞。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同志的科学理论和战略智慧得到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赞许与佩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和崇高威望。”

《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也引起极大震动。冯玉祥得到这本书后,立即自费印刷3000册,分送国民党要人。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在研读《论持久战》后如获至宝,拍案赞赏:“这是一部军事巨著,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超战略!”并立即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亦指示国民党军事机构研究其中思想。蒋经国更是反复研读《论持久战》达七八次之多。

与此同时,在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于1938年7月开始连载《论持久战》,随后又出版了单行本。这部著作如同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了被战争阴云笼罩的中国,驱散了人们心头的迷雾。渴望真理的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阅。从城市到乡村,从前方将士到后方民众,《论持久战》被广泛传播、学习、讨论。它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的悲观论调和“速胜论”的盲目乐观,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胜利必将属于中国。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成为凝聚全民族意志、指导抗战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战略遵循。

《论持久战》的光辉,不仅照耀着中国战场,也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国际政要均关注过其核心思想。时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判断由衷赞叹,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研读后认定这是一部“卓越的军事杰作”,认为它“对深刻把握中国抗战本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后续著作中向世界介绍了这部著作,称其为“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军事经典”。

《论持久战》已诞生八十七载,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部问世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不朽巨著,其思想光芒非但未曾随岁月流逝而黯淡,反倒在历史长河的淬炼中愈发璀璨夺目,辉映着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埃德加·斯诺曾深刻洞见:“《论持久战》发表后,世人无论中外,皆不得不承认毛泽东乃是立于战争规律之巅的巨人。”斯诺之论,揭示了这部雄文的核心伟力——它绝非单纯的作战方略,而是洞悉战争本质、驾驭历史规律的宏大战略预见与科学方法论丰碑。

《论持久战》之伟,首在揭示战争胜负根本规律。它雄辩昭示:决胜之钥,非仅系于军力、经济力之较量,更在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与指导思想之正误。其无情批判“唯武器论”之偏狭,高扬“兵民是胜利之本”之真理,奠定人民战争之基石。它以深邃洞察剖析中日矛盾基本特点,论证持久必胜之历史必然,并精准预见战争三阶段演进,为民族抗战擘画清晰蓝图。历史,正是其科学性的至高印证——抗战进程,基本遵循着毛泽东的预见发展,最终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论持久战》之伟,更在提供驾驭复杂矛盾、把握发展大势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毛泽东以唯物辩证法为利刃,客观、全面、联系、发展地剖析战争之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力量消长。它教导我们:如何穿透迷雾洞察本质,如何在强敌环伺中葆有战略定力,如何在劣势中发掘优势、创造条件、夺取主动,如何在持久斗争中积蓄伟力、转化矛盾、克敌制胜。这种洞察规律、把握主动的战略思维与辩证方法,不仅照亮烽火岁月,更对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应对前进路上的惊涛骇浪、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都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穿越历史烟云,《论持久战》的深邃智慧,对新时代共产党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依然闪耀着不朽光芒:

它如洪钟大吕,昭示须坚持战略定力与持久奋斗。复兴征途道阻且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百年变局与风险挑战,必须摒弃速胜幻想与悲观论调,深刻认识其长期性与艰巨性。须以“持久战”思维谋长远,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求进,坚毅前行。

它如明灯指路,启迪须运用辩证思维与主动创造。要善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把握规律。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既清醒直面困难挑战,更深刻把握并充分发挥显著优势,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化劣为优,积小胜为大胜。

它如力量之源,彰显须坚守人民立场与汇聚磅礴伟力。“兵民是胜利之本”真理永存。复兴伟业,必须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此为战胜一切艰险的最深厚根基。

它如淬火利剑,指引发扬斗争精神与掌握斗争艺术。复兴之路必伴斗争。要从《论持久战》中汲取力量,学习策略,激发斗争志气、胆气与豪气,发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坚定原则寸步不让,又讲求艺术灵活施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斗争中赢得主动、夺取胜利。

延安窑洞的灯火已融入历史星河,《论持久战》所熔铸的战略智慧、科学方法与斗争精神,也早已深植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它是一座巍然矗立于人类军事思想之巅的不朽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性发展真理的光辉典范。

烽火连天的年代,

《论持久战》如一座巍峨灯塔,

刺破层层迷雾,照亮前行航程,

将信念与力量熔铸成民族不朽的精魂!

今朝,新征程风起云涌,

我们高举持久战的精神火炬,

以钢铁般的意志直面惊涛骇浪,

向着民族复兴的彼岸

发起永不停歇的壮丽冲锋!

这首题为《持久战之光》的小诗,出自一位00后年轻人之手,读来令人振奋!《论持久战》这部雄文虽已诞生八十七周年,但其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战略思维将永远闪烁着辉映天地的真理之光!新时代的青年已接过这持久战的不熄火炬,以蓬勃之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力奔跑。我们坚信,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他们勇往直前、开创未来的坚定步伐!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15日)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