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亿,溢价300%+!南京这家“隐形冠军”,被广东上市公司拿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9:07 2

摘要:近日,来自深圳的场地电动车上市企业绿通科技公告宣布,计划通过支付股权转让款和增资款,收购南京半导体设备企业江苏大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大摩半导体”)51%的股权,交易对价合计5.304亿元。


文|创客公社产研组

5.3亿!又一个“江苏娃”被外省溢价325.74%“买走”了。

近日,来自深圳的场地电动车上市企业绿通科技公告宣布,计划通过支付股权转让款和增资款,收购南京半导体设备企业江苏大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大摩半导体”)51%的股权,交易对价合计5.304亿元。

据了解,大摩半导体是国内知名的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成立于2017年4月,总部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已向中芯国际、台积电、格芯等全球龙头供货或提供服务,充分验证技术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购计划,按照收益法评估,大摩半导体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为9.638亿元,相较于2025年3月末的合并净资产(2.26亿元),增值率为325.74%。

一边是省内埋头苦干、低调打磨的“隐形冠军”,一边是省外资本高举高打、迫切寻找新动能的上市公司平台。

这桩金额并不惊人的跨省并购,却如同一面棱镜,不仅折射出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的迫切性,更揭示了一个日益显形的深层趋势:江苏凭借丰富的技术型资产正愈发受到各地上市公司的高频青睐,成为他们寻求市值突破与第二增长曲线的“金库”。

实际上,近年来“江苏养技术,外省做市值”正在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颇有深意的一种现象。当资本开始用真金白银为技术投票,江苏厚植的技术土壤便不再局限于“区域优势”,而是关乎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话语权。

溢价300%+收购背后

江苏技术闪耀资本市场

这次收购事件的出资方绿通科技,是国内场地电动车领域的知名企业,正面临传统业务增速放缓的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绿通科技的主要产品为高尔夫球车、观光车、电动巡逻车等。公司于2023年以百元高价登陆创业板,超募近17亿成为当年资本市场关注焦点。

但遗憾的是,其未能逃过“上市即巅峰”的魔咒。2023年绿通科技营收、净利分别下滑26.48%、15.64%;2024年同比再降23.15%、45.98%。

为“突破主业困局”、“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绿通科技在以4.504亿元的价格,受让乔晓丹、孙庆亚等股东及机构合计持有的46.9167%股权的基础上,再出资8000万元对大摩半导体进行增资,以取得增资后7.6923%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摩半导体将成为绿通科技持股51%的子公司,并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若按照收益法评估,大摩半导体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为9.638亿元,相较于2025年3月末的合并净资产(2.26亿元),增值率为325.74%。

为何选中大摩半导体?

据了解,总部位于南京的大摩半导体,虽非众所周知,却是国内知名半导体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企业之一。其产品及服务覆盖明暗场缺陷检测、套刻仪等前道修复设备、配件及运维服务,最高可支持14nm制程工艺,部分自研设备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已向中芯国际、台积电、GlobalFoundries等全球龙头供货或提供服务。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0.48亿元提升至2024年0.6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6.62%,在细分领域跻身头部阵营。

这场跨界联姻背后,其意义远不止于业务协同。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且积极:据悉,收购披露后,绿通科技8月5日开盘一度涨超16%,收盘时上涨5.11%。

这也清晰表明,此次收购可被视作绿通科技一次成功的“市值管理”行动——通过注入具有高成长性与科技含量的江苏资产,绿通科技成功讲好了“新能源+半导体”的双轮驱动故事,其估值逻辑获得重构。

实际上,近年来“江苏养技术,外省做市值”这一现象屡见不鲜。

公开资料显示,仅2025年以来,就有多家外省上市公司到江苏抢购技术资产:如注册于山西太原的科达自控公告,以2.091亿元现金收购常州海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份;注册于上海宝山的飞凯材料公告,以总价3.7亿元收购捷恩智新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及其显示液晶核心专利;注册于浙江温州的浙江力诺公告,以现金2.6亿元收购徐州化工机械有限公司100%股权......

江苏大地上默默耕耘的众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们,凭借其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产业化能力,正成为外省上市公司实现市值管理的“黄金跳板”。

江苏何以成技术沃土?

当全国上市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江苏,试图通过并购技术标的实现转型突围时,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片土地为何能持续、高效孕育出高价值“硬科技”资产?

实际上,江苏的技术繁荣,绝非依赖单一优势的昙花一现,而是其独特历史文化基因、深厚的实业家底、活跃的创新生态与前瞻的制度环境长期协同共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里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有的是一套精密运转、相互滋养的“生态系统”。

1、崇文重教,厚植人才根基

从古至今,江苏都是文化教育的重镇,科举时代这里走出了无数的进士、状元,为这片土地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江苏依旧文教昌盛:坐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6所“双一流”大学,数量排全国第二。此外,江苏籍贯的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底,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7位得主中,江苏独占11位,傲视全国。

江苏不仅“产”人才,更善于“留”人才、“用”人才。从苏州工业园区到南京江北新区,从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到常州新能源之都,发达的经济与优质的创新载体构建了强大的人才磁场。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报告,江苏有三座城市(南京、苏州、无锡)跻身全国前十。

2、实业为基,制造底蕴赋能

江苏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苏南乡镇企业的“草根崛起”到如今拥有全国最大规模制造业集群的“全球工厂”,“实业基因”早已融入血脉。

这份深厚的制造业底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练兵场”与“应用池”。无论是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需要先进的半导体设备与材料,还是常州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渴求高效的电池技术与智能装备,抑或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依赖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江苏庞大的、多样化的、且不断升级的制造业体系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需求方和试验田。

技术在此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真实且迫切的产业场景之中,确保了研发方向的实用性和市场前景。这种“需求拉动型”创新,天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商业价值。

3、生态协同,集群效应凸显

江苏的产业优势不仅在于“大”,更在于“精”与“联”。经过多年精耕细作,江苏各地发挥各自禀赋,已形成多个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节点的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江苏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全国最一,并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

强大的产业集群,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极大地催化了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速度,这是江苏技术企业能快速成长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境优势。

4、政策雨林,精准滴灌育苗

江苏各级政府在培育科技企业方面展现了前瞻性与务实性,其构建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走在全国前列。政策供给绝非大水漫灌,而是强调精准滴灌。

一方面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全链条环节,形成了稳定、可预期的支持环境;另一方面又能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量身匹配适合的扶持方式,让资源真正落到刀刃上。

这种系统性、多层次、持续优化的政策“雨林”环境,如同经验丰富的园丁,为技术“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

结语:少一点“嫁衣”,多一点“主场”

资本的选择,往往是最敏锐的风向标。

绿通科技收购大摩半导体,既是资本“抢滩”江苏技术富矿的一个生动切片,也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资本市场价值观的重要转向:技术与实业终将取代故事与概念,成为市值管理最硬的锚。

江苏技术资产被全国资本关注,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规模红利”向“工程师红利”切换的缩影。我们乐见江苏技术成果惠及全国,助力更多企业突破瓶颈、实现跃升,这体现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的担当与贡献。

当然,我们也期待江苏在“外嫁”技术的同时,培育出更多敢于“娶回家”的本土龙头——让隐形冠军不再只隐于幕后,而是走到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少一点“嫁衣”,多一点“主场”,江苏技术才能真正完成从“被估值”到“定价权”的蝶变。

毕竟,最好的技术,值得最好的资本;最好的资本,也理应守在技术诞生的地方。

来源:创客公社new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