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警报试鸣日当天,烟台市同步举行“8·15”警报试鸣暨2025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会议,聘请16位老民兵、老战士等代表担任首批国防动员宣讲员,并正式开放烟台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让市民在早期人防工程中感受烽火岁月。
——烟台市召开“8·15”警报试鸣暨2025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会议
胶东在线8月15日讯(记者 贾楚航 通讯员 陈稳)8月15日上午9:30,雄浑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港城上空,烟台市迎来第28个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
这穿透长空的警报,是历史的深沉回响,是人民防空75载历程的见证,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警报试鸣日当天,烟台市同步举行“8·15”警报试鸣暨2025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会议,聘请16位老民兵、老战士等代表担任首批国防动员宣讲员,并正式开放烟台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让市民在早期人防工程中感受烽火岁月。
警钟长鸣,历史记忆永不褪色
上午9:30,防空(防灾)警报准时响彻城市上空。 全市500余台各类防空警报器依次鸣响了预先警报、空袭警报、灾情警报和解除警报四种音响信号。
长长短短的声音,带领这座城市的人们,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沉重的历史,提醒大家居安思危、不忘历史。
为什么是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7年8月15日,烟台市第一次遭遇空袭。1998年,经由烟台市政府、烟台警备区研究确定,自当年开始,每年的8月15日为全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
今天,是烟台防空警报的第二十八个试鸣日。对国动部门来讲,每一次组织警报试鸣就是一次对警报设备、通信网络的一个大拉练。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为止,我市500余台防空警报器分布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和街头巷尾之间,音响覆盖随着城市的扩展而向外延伸。
回望历史,我们有着太多不能忘却的纪念。如今,硝烟早已散去,警钟却始终在耳畔长鸣。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中国人民防空成立七十五周年,警报声是对革命先烈最深切的缅怀,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控诉,更是对我们自身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永恒鞭策。
薪火相传,16位宣讲员受聘上岗
警报鸣响的同时,烟台警备区礼堂内,2025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会议拉开帷幕。
烟台警备区、驻烟部队官兵代表,市直有关部门、高校负责同志,市国动办系统全体同志及早期人防工程建设特邀代表、芝罘区、毓璜顶街道、毓西路社区的机关和群众代表来到现场,共同回顾中国人民防空创立75周年的光辉历程,共同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奋斗者、奉献者、牺牲者和建设者。会议邀请省国动办领导、烟台警备区首长、市政协副主席参加会议。
纪录片《国家记忆——枪卷长风》带领观众回到那段烽火岁月。烟台姑娘刘延凤就是纪录片中出现的“神枪姑娘”。如今,已经87岁的刘延凤又有新使命——烟台市首批烟台国防动员宣讲员。她接过聘书的那一刻,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宣讲员,我会尽我所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她说。
烟台战略位置拱卫京津、锁钥海疆,国防动员历史悠久、贡献卓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宣传教育会上,包括刘延凤在内的16名老民兵、老战士、老劳模、老教师、老人防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受聘为烟台国防动员首批宣讲员。
“我们要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并且更要多下力气,激发青少年‘强国有我’的担当。”曾任淄博军分区大校副司令员的吕光亮说。
在今后的国防动员事业中,宣讲员们将深入学校、社区宣讲国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先辈出发时的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先辈们用血汗凝结的护民使命与奉献精神,将化作新时代全民国防动员教育最生动的课堂。
从厚重历史中汲取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为“国之大者”铸盾强防,为红色烟台赓续血脉,新时代国防动员事业的烟台答卷,有了更精彩的篇章。
历史见证,人防宣教馆正式开放
上午11点,位于烟台市工人文化宫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正式开馆。
宣教馆是文化宫干道早期人防工程,于1971年开工,部分工程于当年国庆节竣工,1982年全段竣工。这处人防工程是战时用途为疏散干道和人员掩蔽,主通道宽2米高2.5米,坑道主轴线长近千米。此次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经过修复改建的375米。
夏日的防空洞,气温凉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浮雕已经布满沧桑。这是那段峥嵘岁月里最广为流传的口号之一,像这样的语录浮雕,坑道内存有100余幅,均为20世纪70年代制作,他们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
墙壁上,一幕幕老照片,真实展现了那些在岩层深处、警报声中、图纸灯下默默奉献的军民身影。一幅幅展板重现了中国人民防空历程、山东人民防空历程、烟台人民防空发展历程。
在修复过程中,烟台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利用原有支洞结构,特地打造了惠民便民功能区。依托支洞建成的“纳凉点”,为周边居民带来夏日清凉;公益放映厅,正在播放老电影,夏季纳凉或参观间隙,市民们可以在此休憩观影;红色书屋具有内部恒温恒湿、环境安静的特点,配备了丰富的各类书籍报刊,市民可以免费在此阅读学习……
“让历史的盾牌,持续守护今日的安宁,这正是我们修复利用这座工程的初心所在。”烟台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烟台军民在坚硬的岩层中,肩挑手扛、一针一镐开凿出近30万平方米“地下长城”。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烟台人防建设坚持“平战结合”“惠民利民”,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交通隧道等便民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已建成结建人防工程700多万平方米,二十余万个人防车位惠及民生。
走出展馆,是一处老居民区的市场,眼前所见是繁华的城市与安宁的生活。“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生命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烟台十中初四学生郑东辰说。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
传承,是最深的缅怀。
这片红色热土正以最深的敬意铭记历史,以最强的决心守护和平。
来源:胶东在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