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高招季,多所高校的文科专业都带上了“AI+”,从“AI+历史”到“智能传播”,从“智慧财务”到“AI考古”,不论是985大学、211大学还是民办大学,皆是如此。
文科遇冷,是今年高教界讨论颇多的一个话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也正在强势“加入”人文社科类专业。
今年高招季,多所高校的文科专业都带上了“AI+”,从“AI+历史”到“智能传播”,从“智慧财务”到“AI考古”,不论是985大学、211大学还是民办大学,皆是如此。
那么,“AI+”真的能改变文科的命运吗?多位学者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文科之所以遇冷,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的文科研究范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AI+文科”正是科研范式变革下的必然。但另一方面,文科的核心价值——思辨、伦理与人文关怀,在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显得愈发重要,文科不仅仅需要AI赋能,更应该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为技术划界,甚至引领技术的发展。
文科走出“舒适圈”,拥抱AI是大势所趋?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在全国37所高校获批的137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中,有28个与AI相关,涵盖“AI+理学”“AI+管理学”“AI+法学”“AI+文学”“AI+经济学”等多种组合,中国美院也开出了“AI艺术史”。
以复旦大学为例,今年推出的“X+AI”双学士学位项目中,50%以上是人文社科类。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AI+文科”不仅是覆盖从文科研究的AI工具应用到研究范式的创新,更是文科的全面转型升级,而且,多所高校都据此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因此,“AI+文科”并非只是一时热闹,而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大类正在经历的一次学科变革。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是一位工科出身、从事人文社科类研究的学者,他直言,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科学(Science),而由于科学研究范式早已发生变化,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文科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人文学科与AI融合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这场变革的动力,更是源于AI大模型与人文学科的内在契合。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晓武谈到,AI语言大模型天然与以语言为基础的文科相通,无论是在古文字识别、文献整理、文物复原,还是在历史证据链的钩沉上,都能够极大地帮助文科学者降低成本、拓宽思路。因此,“AI+文科”显然是AI对文科的赋能。
“其实,人文学科与AI的融合早已经开始。甚至可以说,AI倒逼了考古学这样的传统文科‘进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文少卿对AI重塑人文学科的感触特别深。在AI的加持下,不仅考古学研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考古学研究者也走向了更高生态位。过去,考古学家通过肉眼和经验在田野中艰难普查,如今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与AI图像识别,可以高效地发现古代遗迹;过去,技工花费数年拼接数以吨计的陶瓷碎片,未来,借助AI算法,研究人员通过三维扫描和模型匹配,就能以极高效率完成分类与虚拟修复。
“很多时候,学科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是随整个环境而变化。时势造英雄,‘势’来了,就不是人想阻挡就能阻挡得了。”文少卿说,对文科而言,主动拥抱AI是文科不断走出“舒适圈”的过程,是学科的“进化”,而不是单纯的“AI+”。
“AI+文科”,多少新设项目只是“权宜之计”?!
尽管AI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但“AI+文科”要真正落地,仍面临从“生硬相加”到“有机相融”的巨大挑战。
首当其冲是教师。“即便AI+文科是大势所趋,但我对学科转型的过程并不那么乐观。”某高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学科变革总有快慢,有的人先知先觉,早早感知到变革的迫切需求,并能让自己迅速转型;同时,也有现知现觉的人,看到别人转型,很快就能跟着转、一起跟上。“在我看来,约有20%左右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属于先知先觉和现知现觉这两类,但还有大量的是后知后觉,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从根本上拒绝走出舒适区,不知不觉的人。”
徐飞也认为,目前高校中能够适应人文社科与AI相融合的教师数量并不多。AI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对于文科教师而言,要跨出这一步可能更显困难。
教育部2023年的一则调研显示,全国高校文科教师中,仅12%的教师系统学习过机器学习基础,23%能熟练使用文本分析工具,超过60%的哲学、历史学教授从未接触过编程。这种能力断层源于三重障碍:一是知识体系隔阂;二是评价机制滞后;三是培训资源不足。
有一位受访的大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假设一个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积淀的文科大家,他前后三四十年的研究成果,如今AI都能轻松解决,那么他还可以做什么?“或许,害怕被AI取代,也成为目前一些文科研究者不愿走出个人舒适圈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瓶颈,就是学校的能力。某985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AI与文科的融合势不可挡,但至少从今年来看,不少高校开出的“AI+文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宜之计”,吸引眼球的考虑多了一些,不少跨学科专业有拼凑之嫌,缺乏实质内容。具体表现为:约30%的新设专业课程拼凑痕迹明显,仅仅只是戴上了“AI+”的帽子,或者仅仅增设一两门Python基础课,并未构建真正的学科交叉体系。甚至,有些项目还沦为了相关院系争取经费的工具。这位学者以芝加哥大学“数字人文”项目为例谈到,“真正的学科转型,需要覆盖从课程设计、师资配比到研究范式的系统性重构,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人文精神,要为AI发展注入灵魂划定边界
当AI越来越深地进入文科研究范式、教学模式,一个问题悄然浮现:“AI+文科”的主体究竟是谁?到底是“AI+文科”还是“文科+AI”?
唐晓武的观点代表了众多人文学者的看法:本质还是“文科+AI”,文科为主体,而非倒置。要强调的是,“AI+文科”绝不是AI取代人文。AI作为强大工具为文科赋能,更为关键的是,人文精神要为AI的发展注入灵魂、划定边界。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有一个观点:当今时代奖励的不再是知识的储存者,而是价值的创造者。因此,人文教育尤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引导其洞察技术背后的人性、历史与社会意义,提升独立思考和价值辨析能力。他认为,真正的“新文科”绝不能是“文科+代码”的表面拼接,而是“人性智慧×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更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乎育人的理念重塑与社会价值再造的系统性创新,可谓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构建起新的认知范式、伦理框架与价值体系。
“文科真正的危机是‘核心价值的边缘化’。”徐飞说,AI并不具备文科所具备的对文明、伦理与意义的追问能力。正如不久前在沪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图灵奖得主、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就谈到,他对AI技术发展本身充满信心,但是对“AI向善”却并没有那么自信,如何让AI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墓志铭”,这需要的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来为AI划界。因此,文科不仅仅应该由AI赋能,更应该自身觉醒:坚守核心价值,引领技术发展,文科方能走出困境。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