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抗日电影今天上映!烽火中的“华南联大”,有江门的“先生”精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8:20 2

摘要:“沿途均经山谷,烈日如火,风尘滚滚,扑面袭衣,山径难行,足尖刺痛,辛苦殊甚。”

八十多年前,战火纷飞间

广东的知识火种如何燃烧?

抗战教育传奇片

刻画

江门四位先生

还有成千上万读书人……

在抗战烽火中坚守

“随校播迁,辗转不悔”

他们是中大人

也是后来的华工人、华师人、华农人

更与你我同是广东各地的同乡人

“一个书生或可抵十万大军!”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8月15日

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参与协助拍摄的

粤产历史传记电影

《坪石先生》

在全国公映

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里

“先生”的精神

同样是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该电影聚焦华南教育抗战史

以1938年广州沦陷为背景

讲述中山大学等校师生

辗转迁徙办学的传奇故事

揭开广东版“西南联大”

那段鲜为人知的知识救国历程

广东人对教育的情怀,与土地深深相连,直到如今。

广东人,崇敬自己土地上的大学,守护知识的深情,也是守护土地的深情。

1938年,广州沦陷。山河破碎之际,华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被迫辗转迁徙。

“沿途均经山谷,烈日如火,风尘滚滚,扑面袭衣,山径难行,足尖刺痛,辛苦殊甚。”

1940年秋冬,院校师生烽火逆行,在广东的战时大后方——韶关陆续落脚,在日寇轰炸与物资匮乏的绝境中,坚持办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迁入韶关的大中专院校有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国民大学、广州协和神学院、私立东吴大学、江村师范学校、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省立广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女子师范等;迁入韶关的中学有国立中山大学附中、省立粤秀中学、国立华侨第三中学、省立执信女子中学、省立志锐中学、省立仲元中学、省立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私立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私立基督教联合中学等近二十所。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其中,大部分大中专院校和中学都将办学地点迁到了韶关最偏远的地方坪石镇。这座“岭南第一镇”一跃成为华南教育重镇,而那群在战火纷飞中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者们,则被后人称为——

“坪石先生”

道路泥泞、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搭棚修舍、教室漏水、炮火破坏、日伪抓捕……校舍分布在民房、庙宇、厂房中,缺乏教材,教师们便凭借记忆和学术功底自编讲义,岭南文脉在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得以延续。

师生们还开办“战时民众学校”和实行民众流动教学,向当地民众教授算数、音乐、时事讲话等课程;医学院派出师生为民诊病,并一直坚持免费为当地民众进行霍乱预防注射,为儿童种痘。据史料记载,中大在坪石的临时图书馆开馆之后,第一周入馆登记的读者有超过4000人,其中也包括世代生活在坪石的群众百姓。坪石老街的街头上,不时就能见到“智(知)识是人民的生命”的标语。

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家家户户都缺粮,但一听说是读书人来了,连存粮都舍得拿出来。”村民们更将祖宗排位从祠堂中请出来,安置他处,方便师生上课。在电影《坪石先生》中,由香港知名演员谢君豪饰演的中国数学界元老、中山大学教授黄际遇先生,有一幕在祠堂上数学课的片段,便是真实取景自当年中大理学院所在地塘口村的朱氏宗祠。

电影《坪石先生》剧照。

影片将镜头对准烽火中的教育坚守:卫梓松拒降日寇慨然赴死,杜定友以生命护佑5万册典籍穿越战火,音乐家黄友棣在轰炸声中奏响《杜鹃花》凝聚人心……正如导演甘小二所说:“他们用书本抵御炮火,用讲堂守护文明,是真正的‘文脉守护者’!”

上图:坪石老街全景,右上角白色横排建筑为中山大学校本部。

下图:

岭南大学学生在上课

(图源:东莞展览馆)。

影片中刻画的

4位江门籍真实历史人物(张云、卫梓松、吴尚时、赵善性)

,增添了江门观众的亲切感与共鸣。甘小二寄语江门影迷:“希望观众能在影片中找到江门教育先贤的身影,更多了解他们的历史。”

为还原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广东主创团队倾注6年心血:11次深入韶关乐昌坪石镇勘景,在三星坪村、皈塘村等地复刻20世纪40年代校舍建筑群;查阅30余位历史人物档案,13次修订剧本,80余稿打磨剪辑,细节处尽显考据严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坪石先生》于8月上映,旨在通过这部历史传记片,唤醒公众对历史与教育的双重敬意。“这些教育者虽未持枪赴战,却以笔为刃守护民族文脉。”甘小二说,希望观众透过银幕,看见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坚守,铭记“知识救国”的信念如何支撑民族走过至暗时刻。

8月4日,《坪石先生》在江门举行路演,电影导演甘小二、著名演员谢君豪等主创亮相,与观众互动交流。

甘小二盛赞:“

来江门拍戏是剧组的幸事!

这里拥有绝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更汇聚了优秀的电影人才。”他特别提到江门浓厚的影视氛围与深厚基础:“大量影视剧在此取景,本土人才深度参与创作。群演资源尤其充沛——一场活动便能迅速集结200人,热情高涨,群演调配异常高效。”

江门

这座公认的“天然摄影棚”

与湾区“影视服务优质地”

其影视魅力在路演中

再次被聚焦

导演甘小二分享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电影《坪石先生》主创团队在江门路演,与观众互动交流。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是影视资源的富矿地,拥有开平碉楼、赤坎古镇等独具侨乡特色的建筑景观,吸引了《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众多影视作品取景;同时,江门的

红色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孕育了周文雍、陈铁军等革命烈士,其“刑场上的婚礼”悲壮故事广为流传,还有中共五邑地委驻地旧址、林基路纪念公园等红色遗址,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侨乡文化与红色历史在此交汇,赋予江门独特的人文魅力。

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特殊类型,开平碉楼见证了近代华侨史的沧桑巨变。李卓文 摄

近年来,江门市委宣传部紧扣推动“天然摄影棚”向“影视梦工场”蝶变的目标,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落实机制,全力推动影视拍摄服务与后期制作产业发展。

两年前,江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江门市影视产业繁荣发展的意见》;今年,又以全省地级市首创的28条政策“组合拳”破题,构建“1+7+N”服务网络,承诺8小时办结协拍函,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目前,全市130余家影视企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政策的肥沃土壤正孕育着无限可能。

新成立的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为剧组提供强力支撑:线上可通过“光影江门”小程序实现选景、审批、配套服务数字化;线下可享一站式管家式服务对接。平台在启明里游客中心设有实体场所,集中展示拍摄场景资源,打造“一窗看尽侨都光影”的实体窗口。“成立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对本土影视产业繁荣是强力助推,也为外来剧组提供了高效支撑,是双赢举措。”甘小二点赞道。

在江门启明里游客中心,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了实体场所,集中展示拍摄场景资源。

随着江门影视综合服务平台的成立,江门正朝着构筑影视全产业链的方向迈进,通过发挥平台“四位一体”(政策集成窗口、光影文化展厅、产业活动平台、专业服务中枢)服务功能,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江门将参与更多影视作品的摄制、出品,努力把江门影视“富矿”变成“高产田”,让“侨都”变成“梦工场”。

南方日报(记者/范永敬)、东莞发布、江门宣传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