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逻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6:19 3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撑同样关键。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以及“勤劳务实”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承担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任务,二者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撑同样关键。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以及“勤劳务实”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承担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任务,二者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深度契合。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青少年劳动意识不强、农耕文化认知出现断层等问题愈发明显,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文化根脉断裂和实践能力薄弱的双重难题。因此,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连接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纽带,为乡村振兴培育出兼具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课程体系创新为核心,推动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耦合。课程融合的关键在于突破学科边界,将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劳动教育的实践目标构建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可开发“农耕诗词与乡土叙事”模块化课程,通过《诗经・七月》《四时田园杂兴》等经典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还原先民农耕劳作的生活图景,结合农事谚语创编、乡土故事写作等活动,使语言实践与农耕文明的人文底蕴形成共振;数学课程聚焦“二十四节气的数理逻辑”,借助圭表测影、物候数据统计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节气划分中天文规律与农耕周期的科学关联,促使抽象数学概念与农业生产的时间智慧形成认知联结;部分地区校本课程将曲辕犁力学结构分析融入物理教学,把草木灰化学肥效实验嵌入化学课堂,使学生在解析“深耕细作”“粪多力勤”等农谚时,自然理解压强、化学反应速率等科学原理,实现文化基因与科学思维的共生。针对不同学段认知特点,阶梯式课程体系遵循体验、实践、创新的进阶逻辑:小学阶段开展田间五感认知活动,通过触摸作物标本、聆听农耕歌谣等具象体验建立农耕初始认知;初中阶段组织节气农事轮值项目,让学生亲历选种、播种到收割的完整生产流程,在耘田、灌溉中理解农时与自然节律;高中阶段开设农耕技术改良创新课程,引导学生运用3D建模、编程等技术对传统农具进行结构优化,或设计智能灌溉系统,推动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科技对话。

以实践场域重构为载体,打造多维联动的劳动教育生态空间。以实践场域重构为载体打造多维联动的劳动教育生态空间,需突破校园边界束缚,在乡村真实环境中搭建村落、农田、工坊相互关联的立体教育架构。实体农田被改造成农耕实践园,划分出作物种植、农具制作、生态观测等不同功能区域,学生在农艺师指导下记录作物生长、仿制传统农具、监测农田生态,让“粒粒皆辛苦”从文字转化为身体与感官的真切认知,且实践园参照稻鱼鸭共生等传统模式构建微型生态系统,助力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传统村落中的农耕非遗工坊整合当地竹编农具、古法榨油等特色技艺,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在学习工艺技法的同时参与民俗活动创新设计,如在模拟开镰仪式中学习收割技术、研创现代祭祀歌谣、改良农具形制,还可参与农耕庙会策划,将传统农谚、农具展演融入现代生活,使劳动实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数字技术介入拓展实践场域时空,虚拟农耕系统借助VR、AR技术还原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农耕场景,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尝试区田法、砂田法等传统耕作技术,对比不同方案效果,在调试农具、优化种植的过程中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劳动哲学,培养科学思维。

以协同育人机制为支撑,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共同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突破高校、科研机构、乡村社区、企业等主体间的隔阂,促使理论研究、实践资源、技术创新凝聚成育人合力。专业研究机构可牵头设立农耕文化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农史专家、教育学者、农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块,如将《齐民要术》中的选种育种技术与现代遗传学课程相衔接,把《农政全书》中的水利工程思想与现代农业灌溉技术相结合,形成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跨时代教学内容,同时建立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工作坊、研修班等形式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乡村工匠”资源整合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工匠进校园、校园建工坊等途径,邀请传统农艺传承人、乡土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工匠在校园内搭建临时工作坊,带领学生开展农具制作、传统耕作技术实践等活动,以在做中学的方式传授经验知识,如在传统耕犁制作工作坊中,工匠指导学生完成从木材选择、曲度加工到铁件锻造的全过程,讲解工序中蕴含的力学原理与实用智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这种师徒制教学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中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农耕文化以生动的方式传递。校地企协同的未来农民培育联盟可构建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培养模式,高校承担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教学任务,乡村提供田间实践与乡土文化浸润的场所,企业对接产业需求并提供技术培训与就业支持,联盟设计理论学习、田间实践、企业实训、乡村服务相结合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学生先在高校学习作物生理、土壤科学等理论知识,再到乡村实践园参与四季农事劳作,然后进入农业科技企业学习智能农机操作、大数据农业应用等技术,最后在乡村开展技术推广或创业实践,联盟还可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指导,学生田间遇到病虫害问题可通过平台上传图片,获得高校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联合诊断和解决方案。

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其本质在于借助系统性的创新架构,让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重焕生机与活力。当学生于梯田劳作间领悟生态智慧的深邃,在农具改良中践行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乡村实践里思索发展路径的可能,劳动教育便已然超越了单纯技能训练的边界,蜕变为培育知农爱农人才的核心载体。实践表明,这种融合模式在培育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不仅深化了青少年对农耕文化的认知,还激发了他们投身涉农领域的热情。面向未来,亟待从课程设计、场域构建、机制优化等多个维度推进协同创新,让农耕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劳动教育的精神沃土,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

【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面上课题“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MS2024008)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农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一般项目“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BUA2024YB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