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刘楚昕获奖小说《泥潭》时代洪流下的人性幽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6:53 2

摘要:近日,“90后”作家刘楚昕凭借小说《泥潭》荣获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项。《泥潭》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背景,以荆州地域为舞台,不大处落笔去展现波澜壮阔的宏大场景和史诗般的历史脉络,而是在《泥潭》的开篇,即让小人物的亡灵成为主角,絮语交织,悲切凄冷。整部小说描绘了一众

近日,“90后”作家刘楚昕凭借小说《泥潭》荣获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项。《泥潭》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为背景,以荆州地域为舞台,不大处落笔去展现波澜壮阔的宏大场景和史诗般的历史脉络,而是在《泥潭》的开篇,即让小人物的亡灵成为主角,絮语交织,悲切凄冷。整部小说描绘了一众小人物在历史缝隙和社会激变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其非线性叙事方法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先锋意识和现代派的文学技巧,令人耳目一新。

窥见普鲁斯特的影子

《泥潭》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旗人前军官恒丰、革命党人关仲卿和神父马修德为主角。第一部分,采用亡灵恒丰第一人称的多头叙事,现实与梦境重叠,超我与亡灵交汇,潜意识与多重人格意识闪回的手法,展现其家族悲剧和死亡结局;第二部分,以第三人称聚焦革命党人关仲卿的革命活动,以现实主义笔触刻画其复杂性格和心理状态;第三部分,转换成神父马修德的第一人称,以日记和书信为载体,回溯命运,填补空白,使一众人物形象完整丰满。

三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印证,内在相关、气息相通,串联后可拼凑出一幅完整图景,给人“原来如此”的感觉。

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闪回和“超我”对话等现代主义技巧。如“我看见我……”的多重自我叙述,既增强了文本的虚幻感,又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矛盾。

多重视角中,“死亡”和“逃离”贯穿全篇。左都统恒龄自杀,留学生沉海,恒丰、恒妤等人死于非命,关仲卿、楚卿等人的逃亡,既为命运和结局需要,更承载旧秩序瓦解、新势力迷茫及个体渺小无力的寓意。

或许我们在《泥潭》中可以窥见普鲁斯特等文学大师的影子,但其独树一帜的结构,彰显了刘楚昕不容忽视的文学特质。

避开宏大历史叙事

《泥潭》避开宏大历史叙事,采取非英雄化书写,聚焦于社会边缘人物。三个部分的主角在社会生活和政治舞台上都非重要人物,即便关仲卿后来成为善后司司长,上了袁总统功勋名单,作者仍往细处小处落笔。

写关仲卿心思缜密、体弱多病、信念坚定,不贪占、不结盟;写黎元洪、黄兴等大佬,仅三言两语写其平庸鲁莽,不渲染异象。不搞情节铺垫和高潮,只保留冲突和细节,便足以体现时代气息和内心情状。

对习惯现实主义作品的读者来说,第二部分是最无阅读障碍的,它将第一部分中不起眼的关仲卿作为主要人物,且成了全书体量最重的部分。

三部分叙事手法虽变,但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绘和现代主义气息一脉相承,对善良与卑劣等心理活动的表达,充满洞察力、人情味和感染力。

通过小人物塑造,小说展现了彼时社会、民族、阶层冲突,描绘人物复杂关系、生命本质和人性幽光。

荆州人文地理若隐若现

小说以荆州为地理坐标,虚实结合地呈现出荆州的背景。承天寺、玄妙观等城市地标和毗邻地名多次在小说中出现,作者却又不驻足于风物景致,符合作者聚焦人性而非地域的创作意图,合理而自然。

荆州水域遍布,沙市依码头而生,形成了沙市人安土重迁的思想和自满精致的习性。小说中关仲卿是沙市人,他的身上除了旧文人的共性外,也不难看出沙市人的脾性。

《泥潭》主人公是虚构的,历史人物如恒龄、连奎、唐牺支、马修德等却是史料中真实存在的。相比其他荆州本籍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泥潭》的历史空间更为广阔,人物及活动场域更多,创作手法更丰富多姿,人物形象更细腻真实。

总之,刘楚昕的小说《泥潭》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其文学手法、艺术特点及主题的深刻性均值得文学界深入探讨,他的获奖实至名归。

来源:荆州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