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偏偏,在他拼命填债务窟窿的时候,“儿子不省心”这个标签又贴得死死的。父子俩,一个在财经新闻里频频被点名,一个在娱乐版块不停“塌房”,这一家子被围观得透透的。
已经71岁的王健林,曾经喊出“先挣一个亿”的豪言,如今却在万达的巨额债务里步履维艰。
从2016年地产业务风光无限,到今天靠“断臂求生”的“卖卖卖”模式苟延残喘,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比电影还精彩。
可偏偏,在他拼命填债务窟窿的时候,“儿子不省心”这个标签又贴得死死的。父子俩,一个在财经新闻里频频被点名,一个在娱乐版块不停“塌房”,这一家子被围观得透透的。
到底是如何从荣誉巅峰,一步步陷入风雨飘摇,71岁的王健林是否还能翻身?
先来翻一翻时间轴,王健林为什么能成就“万达神话”?时间拨回到1989年,这个和中国经济改革共同成长的年份。
那时,他刚从军队转业,站到了大连国企的一堆烂摊子中。
彼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个负债累累的小公司,十年后会变成所在行业最具话语权的巨头,“万达”二字几乎成了“高端消费”“商业地产”的代名词。
王健林身上有股狠劲。他不仅一手打造了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商业帝国,还涉足了文化、体育、旅游等多领域,可谓“谁有钱我比谁更有钱”。
2000年头,他主导的中国影院生态链改造,让当时的万达电影直接卷成了行业龙头。2016年前后,王健林财务版图一次次扩张,甚至登顶“全球华人首富”。
那个年代的王健林,有“小目标”,有万亿身家,有对未来近乎狂热的乐观。他是国内中产消费崛起的见证者,也是那个对赌资本市场赌局的“标准玩家”。
可你知道,这赌桌上,风水轮流转得有多快吗?
万达真正陷入危机,是从2016年开始。那一年,王健林打算让万达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于是从港交所退市。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上市”的筹备竟然被卡住了,彼时国家收紧了对地产类公司融资的审批。
一场对赌上市的豪赌,成了万达爬不上A股的“滑铁卢”,而对赌协议的失败让债务“雪球”瞬间滚到数百亿规模。
再加上2015年后线上购物节节升温,万达广场以“地标”著名的商业模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王健林发现,这座商业帝国正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迅速老化。
自那之后,王健林进入了“断臂求生”的长跑模式。一个一个卖——从酒店、影院,到文旅项目,甚至是自己一手缔造的北京万达总部,这些让老王骄傲到骨子里的资产,被他忍痛“出清”。
但债务的窟窿并没因此填平,反而又被拉高。
2025年,一个数据显示,目前万达集团负债规模依然接近76亿元,其中新增被执行款项24亿,你说这个数据吓人不吓人?
这几年,万达持续被人关注,不光是因为它一次次的资产甩卖,更在于它债务模式的死循环,即高负债经营问题。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万达不仅旗下的许多股权被冻结,企业的融资能力也陷入停滞状态,连王健林年轻时的发家地“万达广场”运营团队,如今都走到了“毫无招架空间”的僵局。
问题不光出在现金流,更在于信任链条断掉后,就连想“借钱续命”都是奢望。
如果债权人不是“讲人情”的银行或资本方,你觉得他们能怎么对待一个巨额债款的“曾经首富”?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扯一嘴万达二代接班人——王思聪。从上学起,这位花式上热搜的“娱乐圈纪检委”公子哥,就被贴上了“接班万达”的光环。
然而时光走到今天,谁都看得懂,王健林的衰落某种程度,与儿子的“不靠谱”脱不了关系。
早年间,王思聪凭借着性格张扬、一掷千金的故事,迅速被打造成富二代“花边新闻”担当。从和网红、女明星的那些纠葛私事,到微博上从不手软的点评江湖,他用行动诠释“人狠话不多”。
但问题是,这位“太子爷”的商业试水,很少有结尾好看的经典案例。现在回头看,他的熊猫直播,从进入行业头部到突然倒闭关停,既有他强势管理的弊端,也折射了对新经济本质缺乏洞察。
2025年,王思聪的ICON项目,虽说面向年轻人文化的切口很聪明,但资本市场对此不看好,他的转型到底能不能成,目前成谜。
一边老爹在拼命还债,一边儿子却被人说“不作为”?这是事实吗?从“首富”到“首负”,这几年对王健林来说,绝对是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
不可否认的是,王健林曾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将“万达”推上行业的顶峰,也不可否认,就算在跌落神坛后,他依然咬牙坚持,用尽所有办法想要守住一个企业家的底线。
而王思聪,不管你是骂他“草包少爷”,还是佩服他的“玩乐生意经”,至少在父辈最难的时候,他也试图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然而,成败从来没有稳定的剧本,富豪和普通人的区别,也许就在于即便翻了船,他们还能试着把命运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
王健林今年71岁,但生活的较量仍然没有结束,能不能翻身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而且王健林的妻子也不是吃素的。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