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上午10时,《敦煌的山水格局与文化遗存——孙志军新书〈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分享会》在敦煌当代美术馆举办。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馆员孙志军携著作亲临现场。
8月15日上午10时,《敦煌的山水格局与文化遗存——孙志军新书〈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分享会》在敦煌当代美术馆举办。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馆员孙志军携著作亲临现场。
活动由敦煌当代美术馆馆长杜晨艳主持,在她的引导下,孙志军与百余位文化学者、艺术从业者及游客展开深度对话。在美术馆特有的空间美学氛围中,活动聚焦丝路文明的地理根基,通过影像与学术的碰撞,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
孙志军以四十年田野考察为基石,通过三百余幅实地影像与文献考据,系统梳理敦煌地理脉络、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现场特别展示书中标志性作品——封面星空烽燧图,其苍茫戈壁中矗立的汉代遗迹与璀璨银河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书中时空地理交织的宏大主题。该书以时空地理为经纬,打破“敦煌即石窟”的固有印象,引领读者见证“戈壁沙漠包敦煌”的地理特质、“两座山,一眼泉”的水文密码、“长城护敦煌”的古人智慧,直至“敦煌石窟耀千年”的人文杰作,构建起文明演进的完整图谱。
作为一部视觉与知识并重的敦煌文化集成之作,《大敦煌》为理解丝绸之路提供了全新视角。在杜晨艳馆长的穿针引线下,活动进入问答环节。学者聚焦遗存保护的技术挑战,旅行爱好者探讨秘境探访的路线规划;孙志军强调“理解遗存语境是守护文明的前提”,其深入浅出的解答引发观众共鸣。签售环节持续逾一小时,读者有序排成长列,不少人在等待时翻阅书中“长城护敦煌”的驿道考据、“敦煌石窟耀千年”的空间分布与历史脉络等章节,现场沉浸于文明探索的热烈氛围中。
湖南美术出版社深耕专业出版领域,《大敦煌》系统整合作者多年考察成果。全书通过影像实证与文献互证,呈现三危山岩层与石窟开凿的关联性、荒漠驿栈的丝路枢纽功能、绿洲走廊的文明哺育价值,将地理要素与文化遗存编织为有机的文明网络。这种“以地理解文明”的叙事范式,为丝路研究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亲和力的有益探索。
本次活动彰显艺术空间的文化承载价值。敦煌当代美术馆馆长杜晨艳表示,美术馆致力于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体验的桥梁。馆内简约开放的展厅中,书中封面图与素混凝土墙面形成刚柔对话。出版与艺术空间的此次碰撞,不仅拓展了文化遗产的传播维度,更实践了“学术研究-视觉呈现-公众参与”的融合路径,为同类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