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急吼吼地喊话中国,要求把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还打包票说给“快速服务”。这话听着像推销打折商品,可市场反应倒挺快——第二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就飙到两周高点,他自己也赶紧签了个行政令,把对华关税暂停措施再延90天。
当地时间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急吼吼地喊话中国,要求把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还打包票说给“快速服务”。这话听着像推销打折商品,可市场反应倒挺快——第二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就飙到两周高点,他自己也赶紧签了个行政令,把对华关税暂停措施再延90天。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更像场自导自演的戏。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摆着呢,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就2213万吨,同比降了5.7%;反观巴西,7465万吨,同比涨6.7%。特朗普想要的四倍订单,意味着中国几乎得把所有大豆进口都砸给美国,这不是开玩笑吗?天津那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说得直接:“基本上不可能。”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话音还没落地,8月11日,韩国仁川就开起了另一个会——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这会可是搁了7年没开,上一次还是2018年在北京。三国部长坐在一起,聊的都是粮食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可持续农业这些实在事,最后还签了联合公报,说以后要定期开,制度化。
这时间点凑得太巧,巧得像早就安排好的回应。要知道,日韩最近刚跟美国签了贸易协议,里头逼着他们对美国农产品开放市场。美国的低价农产品涌进来,本土农民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日本正闹米荒,民间企业不得不高价买美国大米;韩国也一样,自家农产品本来就靠高关税护着,这下等于把大门给美国敞了条缝。
他们心里能不慌?安全上已经得看美国脸色,粮食再被卡脖子,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转头找中国,太正常了。中国这边呢,这些年早把鸡蛋分了筐——巴西大豆占了中国进口量的65%,阿根廷的豆粕也进了场,美国大豆的份额从40%跌到18%,今年还得降。手里有牌,腰杆自然硬。
特朗普大概没算到这一步。他打贸易战、加关税,本来想拿捏中国,结果把美国豆农坑惨了。中国从1995年就开始买美国大豆,以前年初就订秋季的货,今年到8月了,新季大豆一船没买。美国经纪商Zaner Ag Hedge的报告说得明白,这是2005年以来最晚的,再拖拖就得创1999年以来的纪录。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都急了,说再怎么想减少对中国依赖,也绕不开这个市场。可特朗普还在嘴硬,说中国“担心大豆短缺”,说增加订单能“减少贸易逆差”。驻美大使谢锋早戳破过这套路:中美贸易逆差根本不是靠大豆、牛肉能解决的,问题是中国想买的高科技产品,美国捂着不卖。
现在的局面挺讽刺。特朗普想靠大豆赚中国的钱,顺便打压巴西,还想缩小贸易逆差,号称“一石三鸟”。结果呢?中国没接茬,反而和日韩把中断7年的农业合作捡了起来。三国要在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农业、新农人培育这些领域扩大合作,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要知道,农业合作从来不止是种地卖粮。中日韩在RCEP框架下把农业这块做扎实了,等于给区域经济一体化加了个支点,以后自贸协定谈判都能借上力。特朗普忙着靠关税短期捞好处的时候,这三国已经在搭更长远的台子。
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估计得骂娘了,那些仓库里堆着的数百万大豆,怕是要滞销到发芽。而这些地方,恰恰是特朗普的票仓。他喊着要帮农民,结果把最大的买家推给了巴西,现在又眼睁睁看着中日韩抱团。这哪是“快速服务”,更像快速把自己逼到墙角。
说到底,特朗普这套“强买强卖”的逻辑早就行不通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搞多了,谁都会想辙找出路。中国有庞大的市场,日韩有技术和经验,三国凑在一起,既能对冲美国农产品的冲击,又能把区域农业合作做起来,何乐而不为?
至于美国大豆的未来,怕是得看特朗普能不能明白——贸易不是喊口号、压订单就能成的。中国愿意买谁的,看的是价格、稳定和互信。关税那套昏招不撤,别说四倍订单,就是维持现状,恐怕都难。而中日韩这步棋,算是给美国的单边主义提了个醒:这年头,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来源:亮剑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