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 数字藏品:传统文化IP的创新表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2:20 2

摘要:2023年我市推出数字藏品,目前已在相关网络平台发售了“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北朝青釉莲花尊”“清代蒲松龄画像”等9款主打产品。其中,“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不到1分钟被秒光,“战国琉璃珠”创当时平台最快销售纪录。而今年6月份,我市新推出的1.2万份“蒲松龄印章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馆藏珍品“战国琉璃珠”

当千年文物被数字技术赋予新生,变身数字藏品的它们便在市场上掀起了极高的热度。

2023年我市推出数字藏品,目前已在相关网络平台发售了“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北朝青釉莲花尊”“清代蒲松龄画像”等9款主打产品。其中,“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不到1分钟被秒光,“战国琉璃珠”创当时平台最快销售纪录。而今年6月份,我市新推出的1.2万份“蒲松龄印章”系列数字藏品,开售20多分钟便售罄。

面对这些小众而又摸不着的数字产品,很多人不禁疑惑,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会抢着买?传统文化IP的数字化对文化传承又有什么作用?

是创新还是泡沫

说到数字藏品,它与前几年备受关注的区块链、元宇宙密切相关。这些概念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太抽象,但我们可以从科幻电影《头号玩家》中获得启发。

想象一下,在一个由数字代码搭建起的家园中,这里的美术馆、博物馆或者房屋中的景致,都是由一个个只属于你的数字藏品构成。戴上AI眼镜后,你便能进入到这个虚拟世界中,与其中的事、物和人产生联系。

“以前人们买地,未来则是在区块链上买空间,并用数字藏品进行构建。”多年来一直关注数字藏品的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杜朝阳表示,由于需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因此购买数字藏品的大多为年轻人。

所有引领潮流的东西至少会经历一个由狂热到理性成熟的过程,数字藏品领域也是如此。

2022年,可以说是数字藏品最狂热的一年,元宇宙、区块链被广泛讨论。当年一季度,全球数字藏品市场规模达到1600多亿元,国内的蚂蚁、阿里、腾讯等企业纷纷入局,开启数字藏品赛道。

“业内有数据显示,2022年,仅在浙江开展有关数字藏品业务的公司就有130余家。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数字藏品在或知名、或不知名的平台上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藏品连同发售平台一起,很快从玩家的视野里消失。”支付宝淄博地区相关负责人张太华对记者说。

进入2023年,整个数字藏品发售市场进入低迷期,行业进入到残酷的淘汰局,直到2024年。

“今年6月份我们发售的四枚蒲松龄印章数字藏品,其实早在2024年底就在支付宝旗下的鲸探平台申请发售了,但因为这个领域热度极高,我们一直在排队。”杜朝阳对此深有感受。“如今,国内发售数字藏品最具影响力的是鲸探平台。如同炒股一样,无论熊市还是牛市,丝毫不影响数字藏品在程序员、收藏界、艺术圈等群体中的热度,它们开始被大众所认可。”

受访者向记者展示自己购买的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联系了我市资深数字藏品爱好者刘先生。在刘先生展示的平台页面中,记者看到数字藏品的售价大多在几十元,购买后不仅可以听介绍,还能放大缩小、360度旋转浏览,展现文物细节之美。

“淄博发售的几款数字藏品我都有。之所以购买,一是因为它们代表着我们本地的历史文化,二是能够满足自己人无我有的优越感,三是相信未来数字资产的升值能力。”刘先生对记者说。

据刘先生介绍,数字藏品的产生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通俗来说,就是每个数字藏品都有一个身份证号码,所有权只能通过转让的形式变更。“原本几十元钱的数字藏品,二手交易价格较首发价大多能有10倍的增长,更何况未来的数字资产价格跟现在相比,更不是一个量级。”刘先生表示。

数字藏品的淄博实践

当数字产品成为年轻人追逐潮流的符号,数字藏品作为一种创新表达方式,成为了传统历史文化IP焕新的重要载体。

“数字藏品的发售,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活跃于人们的指尖,有利于增加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淄博市博物总馆相关负责人秦力兴对记者说。

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为我市发行数字藏品、面向网络受众传播博物馆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启了我市将千年文物以虚拟形式带入大众视野的探索实践。

数字藏品“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

2023年10月25日,淄博市博物总馆的“齐都淄州 镜花柳泉”系列数字藏品在鲸探平台上线发售。该系列包括“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北朝青釉莲花尊”和“清代蒲松龄画像”,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其中,“西汉矩形龙纹大铜镜”作为我国迄今出土面积最大、最重的铜镜,上线不到1分钟,1万件藏品就售罄,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6天后,该系列数字藏品累计发售2.46万份,实现销售收入61.5万元。

“2023年是淄博出圈的一年,我们发行这个系列源于淄博不同时期珍宝的数字藏品,意在向人们展示淄博除了烟火气,还有齐国故都的王者气派与人文精神。”秦力兴表示。

数字藏品“战国琉璃珠”

2024年,淄博市在数字藏品领域持续发力,于8月2日发售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战国琉璃珠”数字藏品。上线16天,6000份“战国琉璃珠”数字藏品全部售罄,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创当时鲸探平台最快销售纪录。

2025年6月19日12时,蒲松龄纪念馆的蒲松龄印章数字藏品共计1.2万份准时发售,仅用了20多分钟便售罄,再一次彰显了淄博数字藏品的不凡魅力。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齐文化、陶瓷琉璃文化、聊斋文化等多张文化名片。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淄博数字藏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秦力兴介绍说。

为了让数字藏品成为推动全市文物活化利用的一大亮点,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淄博市博物总馆在市场研究、平台选择、藏品推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深知,发行数字藏品是新形势下将文物保护与研究、数字化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时代命题。在选平台时,要注重考察具有可靠区块链技术的平台,以馆藏珍品为主,并配合相关藏品的盲盒、兑换等玩法,满足数字藏品爱好者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让淄博大地上的历史文化在一串串代码中焕发新生。

文化传承的破圈之路

有人说,我们的世界现在正在互联网化,未来将是区块链化。

在这个新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传承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数字藏品作为新兴力量,为古老文化的传播与延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破圈之路。

数字藏品“蒲松龄印章”

蒲松龄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对6月19日12时这一刻记忆犹新。当天,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蒲松龄的四枚印章数字藏品在鲸探平台开售,分别是“蒲氏松龄”圆形印、“松龄留仙”方形印、“留仙”方形印及“柳泉居士”图形印。

“此前,馆内的国家一级文物蒲松龄画像数字藏品于2023年发售,反响强烈。基于文物的稀缺性,此次印章发售我们也充满信心。”杜朝阳对记者说。事实证明,印章开售后全国各地藏家热情高涨。

珍贵的馆藏,不仅因为数字化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也在全国各地买家的交流讨论中,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渠道。

四枚蒲松龄印章数字藏品发售后,来自江苏的收藏家“痞子伯爵”在平台上兴奋地晒出自己抢到的数字藏品,以及兑换得到的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对联数字藏品;来自安徽的网友“无名众生”更是晒出自己收藏的蒲松龄画像数字藏品,自豪地留言说“蒲松龄存世画像唯一真迹,是金子总会发光”;来自江西的“泡芙大王”等网友还专门到蒲松龄纪念馆账号下留言,为聊斋文化的数字运营建言献策……

数字藏品“清代蒲松龄画像”

融合了科学技术与文化深度的数字藏品,构建起了古老文物与现代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沟通的桥梁。

据头豹研究院预测,2026年中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将达300亿元,其中文旅类数字藏品占比超40%,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这一领域的热度背后,也证明数字藏品已从单纯的投机商品转变为文化消费新形态。

“数字藏品的发售,也是我们蒲松龄纪念馆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试点工作之一。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名人字画再推出几款数字藏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聊斋文化的深刻内涵,推动文旅消费。”杜朝阳表示。

当指尖划过屏幕,打开自己的数字藏品,看着西汉的龙纹镜在光影中流转,北朝的青釉莲花尊泛着莹润的光泽,清代的蒲松龄画像仿佛还带着笔墨的温度……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以鲜活的形象走进大众生活。

数字藏品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方式,也推动了文博行业的创新发展。未来,淄博市博物总馆将通过信息化转型、数字化赋能,深入探索文物藏品展示传播的新路径,让文物走出博物馆,在文化普及、公众教育、价值挖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永续传承。

来源:观淄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