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教职追真相!张纯如著《南京大屠杀》,让西方看见 30 万冤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1:58 2

摘要:1995 年的一场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让张纯如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的她,已收到多所美国大学的教职邀请,安稳的学术生涯近在眼前。可展厅里,日军暴行的照片像重锤砸在她心上 —— 被当作刺刀靶子的平民、堆满街巷的尸体、幸存者眼中化不开的恐惧,让她根本无法转身离开

1995 年的一场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让张纯如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的她,已收到多所美国大学的教职邀请,安稳的学术生涯近在眼前。可展厅里,日军暴行的照片像重锤砸在她心上 —— 被当作刺刀靶子的平民、堆满街巷的尸体、幸存者眼中化不开的恐惧,让她根本无法转身离开。她攥着展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用英语把这段历史写出来,让西方世界知道,1937 年的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最终,她搁置了教职,一头扎进了对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追寻里。这份看似 “不理智” 的选择,藏着她对历史最沉重的责任感。

这份决心背后,是从小到大深埋心底的历史烙印。1968 年,张纯如出生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华裔家庭,幼年随家人移居美国。祖父常给她讲自己的抗日经历,那些战火纷飞的故事,成了她最早的历史启蒙;上小学时,父母又说起外公外婆在日军入侵南京时险些失散的遭遇 —— 外婆躲在防空洞,外公在街头躲避日军搜查,几天几夜不敢回家。这些切肤的家族记忆,让 “南京大屠杀” 不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与亲人命运紧紧相连的伤痛。1992 年,母亲一句 “很少有人用英语写中国抗战故事” 的感慨,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了芽。

收集素材的过程,远比她想象的更艰难。为了还原真相,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南京、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在南京,她一次次走访唐顺山、李秀英等幸存者,握着老人的手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惨状,每一句证词都认真记录,还专门请人复制采访录像带妥善保存,生怕这段记忆再遭遗失;史料里提到的每一处关键地点,比如当年的安全区、屠杀现场,她都要实地求证,对照旧地图确认位置。最让她振奋的,是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发现了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战争日记 —— 这本 1996 年公之于众的日记,用第三方视角记录了日军暴行,成了揭露真相的重要证据。她对史料的严谨近乎苛刻,因为她知道,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关乎 30 万遇难者的尊严。

写作过程中,张纯如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她日渐消瘦,脱发严重,常常对着电脑屏幕就忍不住发抖;那些残酷的历史细节 —— 日军的斩首比赛、2 万到 8 万名妇女遭强暴、活埋与阉割的日常,更像尖刀一样不断侵蚀她的精神。有无数个夜晚,她看着幸存者的证词流泪,甚至不敢闭眼,生怕梦里重现那些血腥场景。可她从没想过放弃,在她看来,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对无数无名遇难者的交代:“我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他们的故事必须被记住。”

1997 年 12 月,恰逢南京大屠杀 60 周年,《南京大屠杀》正式出版。谁也没想到,这本书短短几个月就印行 17 次,直接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西方世界掀起巨大轰动。这是第一部用英语系统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它跳出单一视角,从日、中、西方三个维度,结合原始资料与第三方日记,让这段被长期忽视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有日本书商想出版此书,却要求修改其中揭露日军暴行的内容,张纯如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历史不能有半分妥协,真相容不得篡改。”

书籍的爆红,也让她站在了日本右翼的对立面。骚扰电话不断打到家里,威胁信塞满邮箱,她不得不频繁更换电话号码,甚至悄悄搬家。可即便如此,她也没停下为历史发声的脚步 —— 她在演讲中一遍遍讲述南京的故事,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 “铭记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那时的她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正在慢慢改变西方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正如她所说:“南京大屠杀终于在世界历史中展开了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页。”

可长期的精神折磨,还是压垮了这位坚强的女性。2004 年,不堪日本右翼骚扰与历史创伤带来的精神压力,张纯如选择结束生命,年仅 36 岁。她的离世让世界为之哀悼,却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2005 年,她的铜像被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7 年,淮安张纯如纪念馆开馆;2022 年,美国旧金山成立 “一个人的力量” 张纯如阅览室;2024 年,她去世 20 周年之际,澳门艺术家的 “祈望之花” 被捐赠给淮安纪念馆。

张纯如曾说,写《南京大屠杀》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人关注这段历史。如今,她的愿望正在实现 —— 从各地的纪念活动,到《南京照相馆》这样的文艺作品涌现,越来越多人接过了她的接力棒。她用短暂的一生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却能照亮被遮蔽的历史;而对真相的铭记,就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和平最坚定的守护。

来源:快乐发电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