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偏门”的《一饭封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22:50 2

摘要:在播出近一个月的表现中,每逢节目更新日及随后的两天,其全网热度指数总会迎来一波明显的爬升。虽然节目整体热度距离暑期档顶流尚有差距,但对于长期不温不火、甚至屡战屡败的美食竞技综艺这一细分赛道而言,《一饭封神》的表现足以称得上是近年来的一次显著突破。这不禁让人追问

文 | 蒜香啫啫角

没想到在首期高话题度后,《一饭封神》仍然保持住了足够的后劲。

在播出近一个月的表现中,每逢节目更新日及随后的两天,其全网热度指数总会迎来一波明显的爬升。虽然节目整体热度距离暑期档顶流尚有差距,但对于长期不温不火、甚至屡战屡败的美食竞技综艺这一细分赛道而言,《一饭封神》的表现足以称得上是近年来的一次显著突破。这不禁让人追问:为何过去数档同类型节目未能真正走通的路,这次似乎看到了曙光?

美食竞技的沉浮:从专业壁垒到寻求破局

回顾过去几年,平台和制作方并非没有在美食竞技综艺上做过尝试。无论是聚焦专业厨师竞技的《主厨的荣耀》,还是试图融合更多元素的《谁是鼎厨》,都曾带着一定的期待登场。这些节目在专业呈现上不乏亮点,邀请资深厨师、设定专业赛制、强调菜品技艺,力求展现美食背后的专业精神。

然而,它们最终的市场反响却普遍归于平淡,未能有效突破圈层,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其困境主要在于:过于强调厨房内的专业竞技,在观赏性和大众共鸣上存在天然门槛;同时,在节目模式上也未能找到足够吸引非专业观众的差异化看点,导致“圈内自嗨”的尴尬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饭封神》所引发的关注度提升,就显得尤为值得探讨。它的相对成功,并非源于颠覆性的创新,而是几个关键要素叠加的结果。

节目核心采用了“大小厨对抗”的模式设计,由声名显赫的米其林、黑珍珠背景的“殿堂级”大厨坐镇,接受来自街头摊主、地方特色厨师等“小厨”的挑战。这种预设的“阶层”差异,天然地制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竞技悬念,观众不仅关注菜品的胜负,更被“挑战权威”的叙事张力所吸引。这显著区别于过去节目里厨师间相对平等的切磋,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话题性。

在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平衡上,《一饭封神》也做出了相对清晰的取舍。虽然节目初期也出现了网红厨师的身影,但他们几乎在首轮就被淘汰殆尽的设计,清晰地传递出节目的价值导向——专业性是根基。评委的点评普遍聚焦于食材处理、火候掌控、调味逻辑等硬核内容,而非或刻意制造的综艺效果。这确保了节目在“美食竞技”这一核心定位上的纯粹性,满足了核心受众对“真本事”的期待。与此同时,素人厨师们选的背景又能自然地流露出人情味,避免了过度精英化带来的疏离感。

不可忽视的还有平台布局与市场时机的因素。《一饭封神》选择在暑期档上线,凭借垂类题材以新鲜感满足了大众市场对内容多元化的需求,而在《一饭封神》之后,优酷的《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爱奇艺的《美味的胜利》也都提上了日程,平台间的这种集中行动,表明它们看到了美食竞技赛道的潜在价值,为整个赛道注入了更多关注度。

当然,客观看待《一饭封神》的热度至关重要。它远未达到“现象级爆款”的程度,其热度主要体现在特定兴趣圈层和明显的更新日效应上。同时,关于其节目模式原创性的讨论也一直存在,“大小厨对抗”的核心架构,与海外知名厨艺竞技节目《黑白厨房》存在相似之处,引发了关于本土化“借鉴”程度的行业讨论。这也提醒我们,模式本身并非无懈可击,行业还是要找到美食竞技吸引市场的关键核心,进行更多有效创新与内容拓展。

美食竞技综艺的市场潜力:专业垂类的价值与挑战

《一饭封神》引发的涟漪,让业内重新审视美食竞技这一垂类综艺的长期价值和市场潜力。

目前看来,相较于泛娱乐化综艺,美食竞技的核心吸引力还是在于专业性和真实感。它精准服务于对美食文化、烹饪技艺有浓厚兴趣的垂直用户群体,这部分用户虽然规模可能不及大众娱乐受众,但粘性高、付费意愿强(体现在对美食、厨具等相关产品的关注上)。平台深耕垂类内容,有助于构建差异化的内容矩阵,提升用户忠诚度。

并且,真实感与有专业托底的强竞技性,也能让非核心用户的普通观众也能有所收获。比如通过节目了解平日几乎接触不到的厨师群体,感受食物除了饱腹还具有艺术化的表达力等等,再有厨师间的对决,也能让人感觉到热血,虽然外行看热闹,但美食本身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这也是美食竞技综艺能够带给观众的独特“参与感”。

在选秀、恋综、慢综艺等主流类型遭遇瓶颈或严重同质化的当下,美食竞技凭借其独特的“硬核”属性,成为平台寻求内容差异化的一个可行路径。同时,厨房场景也为调味品、厨具等品牌提供了天然的、相对不突兀的植入环境,商业转化路径清晰,这是吸引品牌持续关注的基础逻辑。

并且依托于美食,《一饭封神》也已经初步显现出了美食竞技综艺对线下餐饮行业的“托举”。美团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长沙餐饮堂食线上订单量以30%的同比增速领跑全国新一线城市;参赛小厨“酱酱小公主”主理的“东排食堂”,营业额单日上涨45%,成都“光头香辣蟹”在美团上的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倍。

不过挑战同样显著。专业性与大众化的平衡是永恒的难题。如何既保持专业深度让核心观众满意,又能通过有效叙事降低门槛吸引边缘观众?过度专业化会曲高和寡,过度娱乐化则丧失根基。《一饭封神》通过对抗性和人物真实感部分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平衡点依然微妙且脆弱。模式创新乏力与同质化风险是另一个紧箍咒。

而且,“大小厨对抗”模式在当下奏效,但后续跟进的节目若不能找到新的叙事角度或竞技形态,极易陷入雷同、导致观众快速审美疲劳。美食竞技的底层逻辑相对固定,模式创新的空间本就有限,对制作团队的创意能力是巨大考验。

更深层的疑问在于可持续性。一档节目带热一个赛道只是开始,这个赛道的容量有多大?观众对高强度厨艺比拼的热情周期能持续多久?后续节目能否持续产出同等甚至更高品质的内容?平台的决心和持续投入能力,将直接决定美食竞技综艺能否从“一时水花”发展为稳定的垂类分支。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来源:读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