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实现双增长—— 创新药BD交易迎来黄金时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12:24 1

摘要:7月28日,恒瑞医药发布的一则公告震动了医药圈——该企业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根据协议,恒瑞医药将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20亿美元。

7月28日,恒瑞医药发布的一则公告震动了医药圈——该企业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至多12款创新药物。根据协议,恒瑞医药将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20亿美元。

这是继今年3月恒瑞医药宣布以2亿美元首付款将一款在研口服小分子脂蛋白(a)授权给默沙东后的又一重磅BD(商务拓展)交易。

公告当天,恒瑞医药A股股价高开高走、午后涨停,报收62.04元/股,创近3年新高。在恒瑞医药亮眼表现下,医药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当日上涨2.24%,亦创下今年新高。

“中国创新药海外BD交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北京君都(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云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创新药企业海外BD交易捷报频传,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实现双增长。

BD交易呈现新趋势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License-out交易共计72笔,已接近2024年全年交易数量94笔的80%;交易总金额达600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高出16%。

“今年以来,创新药BD交易过亿美元大单频现。”岳云表示。

事实上,除了恒瑞医药外,三生制药的BD交易也曾在医药圈引起一波轰动。5月20日,三生制药发布公告称,将其自主研发的突破性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许可范围内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独家授予辉瑞。根据协议,该项目潜在交易总额超6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12.5亿美元。这一交易刷新了我国创新药单药授权交易纪录,也刷新了我国创新药BD交易最高首付款纪录。

此外,BD交易模式也更加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Lisence-out模式,新兴的NewCo模式也渐成趋势。

6月26日,荣昌生物宣布将其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根据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其全资附属主体荣普合伙则将从Vor Bio公司取得其发行的价值8000万美元的认股权证(假设充分行使认股权证,持有人可认购Vor Bio公司3.2亿股的普通股,约占Vor Bio公司经扩大总发行后股本的23%)。

“如果把Lisence-out类比为‘借鸡下蛋’,那么NewCo就是‘与投资人共同拥有一只鸡’。”在岳云看来,该BD项目相当于荣昌生物变相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将泰它西普这个资产注入其中,通过资本运作使自身境外权益最大化。

作为行业资深投资人,Pivotal bioVenture(碧沃投资本)中国区管理合伙人柳丹则察觉到,BD交易越来越青睐临床早期资产,交易产品类型也逐渐多元。据介绍,我国创新药BD交易从过去获批上市、Ⅲ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的后期资产,越来越多地转向Ⅰ期临床试验及之前的早期资产;交易产品类型从原来抗肿瘤药物为主逐渐拓展到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药物领域;另外,近两年抗体偶联药物(ADC)、双/多抗药物出海热度快速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AI制药也在BD交易中掀起热潮。6月13日,石药集团宣布与阿斯利康订立战略研发合作协议,以利用该集团AI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发现和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根据协议,该项目潜在交易总额超53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1.1亿美元。

买卖双方各取所需

业内普遍认为,创新药BD交易如火如荼,是买方和卖方各取所需。

“我国创新药行业正迎来‘DeepSeek 时刻’。”上海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在日前举办的2025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上表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创新药发生了从政策驱动转向产业能力驱动的变化,创新药企业逐步从“跟随-效仿”转向“原创性的深度探索”。

从交易对象来看,美国企业是我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的主要受让方。跨国药企(MNC)对我国创新药的兴趣日益增长,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4年我国药企与大型MNC共达成29笔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31%。我国药企现已成为大型MNC的第二大项目来源地。

“大型MNC对于我国创新药的空前热情,一方面体现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创新技术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跨国制药巨头正面临严峻的专利悬崖危机。”岳云介绍,未来几年,大型MNC将有多款重磅药物失去专利保护或市场独占权,将对企业营收和市场份额造成强烈冲击。比如全球药王“K药”——默沙东的抗肿瘤药物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在2028年将面临核心专利到期。

面对迅速逼近的专利悬崖,各大MNC往往采取拓展适应证、BD交易等应对策略。岳云表示,新药研发周期长,MNC通过BD交易可以以较低的研发成本及周期补足管线缺口或拓展产品组合,以维持市场竞争力。

“有产品但缺钱的中国Biotech和有钱但缺产品的MNC刚好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岳云分析,当创新药企业难以在国内市场获得理想的资金与商业回报去支撑自身创新研发时,选择海外BD获得首付款快速回笼资金,成为支撑后续管线研发的路径之一。

如何实现持续繁荣

当前BD交易一片火热,业内人士纷纷思考如何让国产创新药出海持续繁荣并获得更高价值。

“BD交易形式很多,其中许可与合作(License and Collaboration)是传统且常见的形式,一般简写为License,但另一个单词Collaboration代表着持续长期的合作,不应当被忽略。”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葛永彬介绍,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BD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许可、轻协作”的倾向,即过度聚焦License价值确认,却忽视了Collaboration在资产全生命周期中的核心作用。

葛永彬提醒,汹涌的海外BD浪潮后,国产创新药“退货”事件时有发生,除了管线竞争格局变化等原因,临床数据的真实完整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强调,创新药企业从项目早期就要建立全球化视野,在数据质量、试验设计、合规体系等方面对标国际标准,要警惕BD“退货”引发市场信任崩塌。

今年2月,诺和诺德起诉亨利医药涉嫌欺诈,表示在收购相关资产之前,亨利医药故意隐瞒临床关键信息,因此向其索赔8.3亿美元。动脉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

“我们发现有的企业产品和数据很好,但是很难做成交易合作推销出去。这其实是因为达成BD交易需要双方兴趣和偏好相匹配。”柳丹说,在目前市场环境下,MNC和海外基金作为买方更多占据主导地位。身为卖方的中国创新药企业,需针对性构建买方画像认知体系——通过精准捕捉买方的战略需求、风险偏好及决策逻辑,提升双方匹配效率。

但一味紧盯买方需求,也容易出现扎堆现象。岳云表示,当前创新药市场存在较为突出的同质化问题,众多药企集中研发热门靶点,导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使得在BD交易中可选择的产品众多,合作机会相应减少。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差异化,以吸引合作伙伴。

葛永彬还强调,创新药企业要重视后续里程碑付款的兑现情况,即BD资产从研发阶段顺利推至商业化。只有当一部分BD产品获批上市、实现商业回报,我国创新药的实力才会赢得国际市场真金白银、可持续的认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