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的原话被曲解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07:48 2

摘要:市井泼妇口中的“老不死的”,来自“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而“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最初出处来自孔子的话,但却与其含义相距甚远。

今天我们谈谈“老而不死是为贼”。

市井泼妇口中的“老不死的”,来自“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而“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最初出处来自孔子的话,但却与其含义相距甚远。

“老而不死是为贼”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如果老了还迟迟不死,那么他就是贼,然而孔子当年说这句话的时候,却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是为贼”的前面还有一长串定语,不止“老而不死”。他想表达的意思中既有对礼崩乐坏的忧心,也有对他认为的导致礼崩乐坏的人的痛恨,还有对老朋友失礼行为的责难和无奈以及宽容。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解读孔子关于“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原文。

孔子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盘着腿儿,像簸箕一样坐在那儿等孔子。

春秋时代的古代中原人没有内裤,也没有有裆的裤子,为了遮羞,用一块布围在腰间,称为裳,所以为了不走光失礼,人们坐着的时候,都要规规矩矩的跪坐,而两腿像簸箕一样的盘腿而坐,非常容易走光,是相当不礼貌的坐姿。

原壤的坐姿就是走光的失礼姿势。

这时候,孔子来了,看到原壤大大咧咧的走光失礼坐姿,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的他顿时很不高兴,走上前去,对着原壤说:

“一个人年幼的时候不对父兄君长谦逊礼让,不对兄弟子侄爱护,长大了之后也不履行一个贵族的义务,不对礼制传统有任何的讲述传承,老了以后还迟迟不死,白白地浪费粮食,这样的人就是破坏礼制,有害社会的害虫。”

这里有一个词的理解很关键:

贼。

我们现在理解的贼,就是偷东西的小偷,然而贼的最初含义实际上是破坏,毁坏,是一个人拿着一个戈去砸一枚贝壳,引申为破坏社会秩序,甚至是犯上作乱的反叛。如今很多症能量们动不动给人扣的反贼的帽子,大致就是这个含义。

当然,孔子并没有给他的老朋友扣上反贼的帽子,他只不过是说原壤是破坏礼制的人。原壤箕踞,行为失礼,让孔子想到了原壤的一生诸多违背和破坏礼制的行为,这让一直为礼崩乐坏的现实而忧心的他忍不住要责难他几句,同时,正因为他们是老朋友,所以他才说出了老而不死的骂人的话,还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骨,意思是让他把腿收回去,规规矩矩地按照礼制跪坐起来。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极端的恶毒诅咒他人快死的意思,他的责难中是有几分老朋友之间无所顾忌的调侃的意味。

其实孔子对原壤还是相当宽容的。

曾经有一次,原壤的母亲故去,作为专职司仪丧礼的孔子帮忙给做修治椁木。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去都是装在棺椁之中,内棺外椁。

原壤看着纹饰精美,质地丝滑的椁木忽然有感而发,说:

“我很久没有借助唱歌来抒发情感了。”

随即用手叩打椁木便唱了起来:

“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他的意思是说这个椁木斑驳的花纹像狐狸的头一样丝滑美丽,握着你的手,是那样的柔弱蜷曲。

他实际上是想念他的妈妈了,想念小时候妈妈握着他的手的亲切的感觉。

这原本是自然的情感流露,但是他的行为却违背了礼制,因为丧礼上是不能唱歌的。

《礼记·曲礼》中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连邻居有丧礼,你都不能唱歌,何况是你自己母亲的丧礼上,你怎么能唱歌呢?

原壤这个极其失礼的行为,让在场的孔子的随从都感到他很不孝,有违道德,然而一贯视礼制为生命的孔子却像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看到一样,从他身边毫无反应地走过去了。

事后,随从问孔子:

“像他这样违背礼制道德的人,你为什么还不跟他断交呢?”

孔子回答:

“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亲人再有过失,他也是我的亲人,光腚娃娃再有过失,他也是我的光腚娃娃。

对从小一块长大的发小,不管他有多么违背礼制,多么令自己不高兴,他也不会跟他断交。

孔子之所以如此对待他的老朋友,最重要的还是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治国救世理念的不同,而非个人感情的背叛。

孔子的救世理念是恢复周礼,修复礼崩乐坏,是儒家的思想,而原壤的理念,则更像原始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他率性而为,盘腿箕踞,尤其是在亲人丧礼上唱歌的行为,让人不由得不想起那位赫赫有名的道家人物庄子。庄子在他妻子的丧礼上,箕踞而坐,鼓盆而歌,这和原壤何其相似,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原壤是一位早期的道家人物,然而在历史文献上,原壤只在儒家经典上出现过,没有其他任何他的记载和专著流传,我们也只能猜测而已。

好了,关于“老而不死是为贼”,我们也讲清楚了。孔子的原意就是看到老朋友失礼的行为,联想起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把礼崩乐坏的原因归咎于像原壤这样的从小不遵从礼制,长大不传播礼制的贵族,开玩笑说他老而不死,浪费粮食,绝非恶毒地诅咒人早死。

而这段话在上千年的传播当中,人们逐渐把它简化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便扭曲了它的本意,更是被老百姓俗话为“老不死的”,成了一句地地道道的诅咒骂人之语,至于起初关于礼崩乐坏和率性而为的儒道之争,则根本无人关心了。

来源:颖子历史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