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荆钗记》属川剧“江湖十八本”,源于南戏,是川剧的经典剧目,讲述南宋温州人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故事历经元明清,被多个剧种改编演出,在不同的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各异的花朵。
《荆钗记》属川剧“江湖十八本”,源于南戏,是川剧的经典剧目,讲述南宋温州人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故事历经元明清,被多个剧种改编演出,在不同的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各异的花朵。
其持久的生命力,源于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深刻挖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在当下,王十朋与钱玉莲对朴素情感的坚守、对物质诱惑的抵抗、对承诺的忠诚,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与道德操守的向往。
温故·经典传承
1955年,本剧由作家赵循伯改编,从31场精简为11场,保留了观众熟悉的《逼嫁》《刁窗》两折,同时使剧情更合理,人物形象更丰满。
本次川剧汇演,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创排的《荆钗记》,大胆起用邓仲江、郭子妍两位18岁年轻演员担纲主演王十朋与钱玉莲,展现了新生代演员的扎实功底与经典传承。全剧角色均由本院演员出演,无论是老戏骨还是新面孔,将角色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荆钗记》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唱腔婉转多变,高腔独特的帮腔形式尽显川剧原汁原味的韵味。演员们一招一式皆有章法,水袖的舞动、台步的走法,无不展现川剧表演艺术的功底。
水袖功既是川剧表演的基本功也是特色绝技之一。当钱玉莲遭受继母逼迫,内心痛苦不堪时,她舞动的水袖犹如纷乱的思绪,时而急促,时而舒缓。通过水袖的翻飞、甩动、缠绕,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台步的走法也十分讲究,不同的情境下,演员们运用不同的台步展现人物的状态。例如,王十朋高中状元后,在朝堂上的台步稳健大气,彰显出其作为新科状元的自信与从容;而钱玉莲在困境中,台步则显得踉跄、慌乱,体现出她的无助与彷徨。
再看《刁窗》这一折,堪称川剧传统表演艺术的经典范例。
钱玉莲不从继母之意改嫁富豪,遭受毒打后被关进小房。为保清白名声,她决意刁窗而出,投江殉情。这是一折独角戏,唱做俱重,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演员通过虚拟表演程式,生动地表现出剪刀刁纱窗的过程,利用竹椅子,将室外室内两度空间形象地展示给观众。钱玉莲刁窗而出时,运用“高抢背”翻出、“飞身坐莲”跌倒等旦角技巧,动作一气呵成,既展现出钱玉莲在绝境中的果敢,又不失女性的柔美,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知新·创新发扬
传统剧目的反复展演,如何出戏、出彩、出新,是各大院团创排的核心课题。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对《荆钗记》进行全方位提升,以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在音乐、服装、舞美中融入创新元素,既保持传统韵味,又焕发出新的舞台魅力。
在音乐配器中,除传统的川剧演奏乐器锣鼓、唢呐等,大胆融入大提琴、低音提琴等现代乐器。大提琴深沉醇厚的音色,为音乐增添了一份厚重感,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深沉情感时,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在表现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时,现代乐器与传统乐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让音乐的感染力得到极大提升,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受众群体。
在舞美设计上,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融合。灯光的运用更灵活多样,通过明暗变化、色彩转换,营造出逼真的场景氛围。在表现王十朋高中后的荣耀场景时,明亮而温暖的灯光聚焦在他身上,凸显出他的光彩照人;而在钱玉莲遭受磨难时,昏暗的灯光则烘托出她所处环境的压抑与凄凉。
舞台布景也更注重细节与立体感,逼真的道具和场景布置,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如东瓯渡口的场景,展现出江水的浩渺与渡口的萧瑟,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在剧情表达上,《荆钗记》所传达的爱情观、道德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王十朋与钱玉莲对爱情的坚守,不再仅是封建礼教下的“从一而终”,更是对真挚情感的执着追求,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纯粹爱情的向往与坚守。他们对承诺的忠诚显得尤为珍贵,提醒人们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内心的道德准则和对他人的承诺。这种对经典剧情的重新诠释,让古老的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引发观众共鸣。
经典剧目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温故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是对先辈们艺术智慧的珍视。只有深入挖掘经典剧目的内涵,传承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才能让戏曲艺术的根脉得以延续。
知新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戏曲艺术适应现代观众审美需求、保持生命力的关键。通过在舞美设计、音乐配器、剧情表达等方面的创新,戏曲艺术能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刘畅,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来源: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