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暑刚过,田埂上的玉米叶子还卷着边,清晨的露水压不住正午的旱气——这是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最揪心的时段,灌浆期的玉米像饿急了的孩子,等着雨水“喂”饱籽粒。
处暑刚过,田埂上的玉米叶子还卷着边,清晨的露水压不住正午的旱气——这是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最揪心的时段,灌浆期的玉米像饿急了的孩子,等着雨水“喂”饱籽粒。
昨天有位河南商丘的种粮户发消息问我:“李叔,俺家种的郑单958,这星期没下雨,叶子都打蔫了,是不是要绝收?”其实不止他,最近后台十有八九的问题都和“干旱”沾边,仿佛天不下雨,玉米就没了活路。
我得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干旱不是玉米的“死刑判决”,关键要看你选的品种“抗不抗造”。老祖宗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里,处暑的“处”是“止”,意味着暑热渐消,但玉米的灌浆期还能持续20天,只要根系能吸到水,籽粒就能慢慢饱起来;而现在的抗旱玉米品种,早就不是“靠天吃饭”的老品种,它们的根能扎到地下1.5米深,叶片上的蜡质层能减少水分蒸发,就算10天没雨,也能扛过去。
先说文化锚点,二十四节气是农时的“活字典”,比如黄淮海夏玉米区,芒种播种、处暑灌浆、秋分收获,每一步都踩着雨水的节奏,但老天爷不会总按剧本出牌。去年河南处暑前后20天没下雨,有的品种减产30%,有的品种只减产10%,差别就在“抗旱性”上——老祖宗的规律是“方向”,品种的抗旱性是“保险”。
再说科学锚点,根据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抗旱玉米的根系表面积比普通品种大30%,能吸收更多深层土壤的水分;它们的“蒸腾系数”(每生产1克干物质消耗的水分)比普通品种低15%,相当于“省水”又“高产”。比如陕单650,它的根系能扎到地下1.8米,叶片蜡质层厚度是普通品种的2倍,就算15天没雨,也能保持叶片不萎蔫。
所以说,干旱不可怕,可怕的是选了不抗旱的品种——选对了,就算天旱,也能有七成收;选不对,就算下雨,也可能减产。
接下来给大家分区域说说选什么品种:
东北是春玉米主产区,春天常遇“卡脖旱”(播种后没雨,出苗难),得选根系发达、出苗快的品种。比如中地88,主根能扎到地下2米,拱土能力强,就算春天没浇水,出苗率也能达到95%以上;茎秆坚韧,抗倒伏能力强,夏末伏旱时也能保持叶片直立,亩产稳定在1300斤以上。
华北是夏玉米主产区,芒种播种、处暑灌浆,最怕“秋旱”(8月下旬没雨),得选早熟、抗旱的品种。比如陕单650,在黄淮夏玉米区种植,出苗至成熟只需99.5天,比郑单958早熟3.5天,灌浆期避开最旱时段;穗位高只有87厘米,重心低,抗倒伏能力强,夏播一般亩产771.8公斤(1543.6斤),天旱也能保持八成产量。
长江以南是秋玉米主产区,夏天湿热、秋天干旱,得选耐湿热、抗旱的品种。比如瑞普909,能在35℃以上高温下正常生长,气生根有3层,能吸收更多地表水分;就算秋天10天没雨,也能保持籽粒灌浆,亩产量稳定在1797.6~1921.2斤(898.8~960.6公斤)之间。
再说说正反例子,提醒大家避开“雷区”:
有的农民为了“抢早”,东北春玉米3月底就播种,结果遇到春旱,种子在土里“闷”了10天,出苗率只有50%,就算后来下雨,也赶不上生长节奏,亩产只有800斤。
还有的农民,华北夏玉米7月初才播种,结果灌浆期遇到9月秋旱,籽粒没灌饱,亩产只有800斤——这两种情况,就算品种再抗旱,也救不了,因为农时错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节气是老祖宗的时间表,抗旱是新品种的硬本事,跟着规律走,握着良种手,干旱也能有好收。
选品种时,一定要看“抗旱性”指标,比如根系深度、蒸腾系数、耐旱系数(干旱条件下产量与正常条件下产量的比值),这些指标越高,抗旱能力越强。就算选了抗旱品种,也得做好田间管理:深翻土壤(增加土壤保水能力)、覆盖秸秆(减少地表蒸发)、合理密植(每亩5000株左右,不要太密,避免争夺水分),这些措施能让抗旱品种的效果更好。
总之,干旱不是“灭顶之灾”,只要选对品种、管好田,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毕竟,种玉米是“看天吃饭”,但更要“靠本事吃饭”。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