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楚生拿下《歌手2025》歌王不到24小时,“难听”“名不符实”的热搜炸开,芒果被指暗箱,节目只发流程声明,对提前曝光的名单却闭口不提。
陈楚生拿下《歌手2025》歌王不到24小时,“难听”“名不符实”的热搜炸开,芒果被指暗箱,节目只发流程声明,对提前曝光的名单却闭口不提。
我是在决赛夜的凌晨,刷到那句“你要记得,你也是某人的获奖之作”。
那会儿他西装笔挺,黑色丝绒带着舞台的光,唱到副歌眼神有点湿,镜头切到台下,几个人不自觉点头,像是认同,也像是松了一口气。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个圆满的夜晚——从十几岁抱着吉他的孩子,到三亚到深圳,再从小酒吧到《快男》全国第一,再到跨年“留信事件”背上巨额违约金,绕了一大圈,终于又站到一个人人都看的台上。
就差一夜,故事好像要合上了。
可这故事,偏偏在第二天清晨又翻回了新的页。
争议并非凭空冒出。
赛前,单依纯被捧为夺冠热门,第一轮陈楚生和郑钧合唱《赤裸裸》,很多人评价“发挥一般”,又有人拿出所谓“内部排名截图”,上面写着他会夺冠。
消息一叠加,节奏就带起来了:有人质问芒果台——合作多、资源多,会不会“自家人自家照顾”;又有人盯着流程,说他决赛曲目编排拿了三次单独彩排机会,这公平吗;再有人去扒技术细节,说他三首歌都降了调,音域就在G2到A4之间,后期修音痕迹明显。
更狠的是,把他去年跨年的破音片段又翻出来,拿过去的“翻车”去扣当下的帽子。
你看,互联网就是这样,一旦起风,每一粒沙子都能变石头。
当然,也不是一边倒。
那晚台上七位选手里,有五位把票投给了他;格莱美得主麦可·布雷隔空夸他“真诚、完美”,这话的分量,至少说明同行的认可不是零。
可你也能看见另一面:乐评人“耳帝”对《赤裸裸》那段的评论是“压着嗓子唱”,人声感染力还有空间。
两个声音都是真实的,像两束光从不同角度照着舞台,人就会看到两种形状。
我们常常以为争议是对与错的撕扯,其实更多是标准不同:你看重技巧,他看重情绪;你要爆发,他想要讲故事。
音乐比赛,一向如此。
节目组这次的回应显得“像说了,又像什么都没说”。
他们发了一份流程声明,强调投票合法合规,机器冷冷地打了几行字,流程环节拉了清单,可关于“泄榜”,没有一句硬邦邦的解释。
大家想要的不是“我们很严谨”,而是“票从哪来,怎么统计,谁能接触到终榜,名单何时生成”,这些细节能不能同步公开,能不能有第三方在场监督。
说得直白点,既然你要全民围观,就别让“看不见”的部分永远是传说。
也许,问题从来不止“陈楚生应不应该拿冠”,而是“节目到底是什么”。
《歌手2024》那英决赛上位,也挨过同样的质疑;《当打之年》华晨宇击败一众唱将,那轮争吵你还记得吧。
音乐竞技越来越像综艺叙事:人设、剪辑、赛制、话题,一环扣一环,唱功只是其中一环。
观众不是傻子,大家接受节目有节奏,可底线是——别在关键节点让人觉得“结果先写好了”。
这才是“狐狸尾巴”的意象,指的不是谁偷偷摸摸干了坏事,而是每当叙事过于顺滑,真实感一掉线,尾巴就露出来了。
说回陈楚生。
14岁爱上吉他,哥哥拿学徒攒的钱给他买了第一把琴;高中没读完,他带着琴去深圳,在餐馆端盘子,在琴行学电吉他,晚上跑去酒吧驻唱。
他遇见那个看他发光的女孩,两个人在狭小的房间里靠在一起过日子。
这些年他拿过《快男》冠军,《披荆斩棘》冠军,如今又拿了《歌手》歌王,命运像是绕着一个弧:最开始是人群的掌声,后来是独行的日子,再后来又回到灯光下。
他不是完美唱将,这一点很明显;但他是一个会把“获奖之作”写成情书的人。
面对“名不符实”,他在台上只说了两句轻的:“歌王这个title,是当下,也是之后对我音乐的鞭策。”
你不必喜欢他,但很难否认,这个人是认真在过他与音乐的关系。
我理解“降调是不是原罪”的争论。
舞台上,为了稳定和表达,降调是很多歌手会做的选择;可当你夺的是“歌王”,大家自然会抬起更苛刻的尺子。
问题就落在“尺度”上:你降了多少、降完有没有新的编排思路、你有没有用声音之外的东西去补齐短板。
决赛夜,我甚至更在意他放在末尾的那种克制——别把每一拍都唱满,留空,让词落地。
他的选择,会惹一部分人不爽,因为它不像“杀疯了”的冠军样子;可也因此,有人觉得真实。
这不是替他开脱,而是提醒:冠军也有审美取向,观众也有权利不买账,但别用一种审美去判所有人的死刑。
至于“黑幕”,我反而建议把矛头对得更精准:把流程、票数细分、评委评分标准、歌手互投的权重,全部量化、公开、归档;引入独立第三方在场监督,从赛程到计票全程录像、留痕;决赛前冻结榜单接触权限,泄露者可追踪定位,形成明确惩戒。
要么,就干脆承认“这是一档带有强叙事属性的音乐真人秀”,别把“绝对公平”的旗扛太高——你怎么定义“绝对”,总要给出可验证的答案。
否则,每年一季,每年同样的骂战,消耗的是观众的耐心和节目自己的信用。
网上还有一种微妙的心理在流动:去年那英的争议被翻出来,部分人说相比今年,去年“更有说服力”。
这叫“回头补偿”,当下越不确定,人就越想抓一个确定的参照物。
可每一年的舞台、对手、赛制和舆论环境都不同,把一个年的标准放在另一个年,是偷懒的比较。
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提醒:别让观众总是靠“回头看”来理解公平。
当下,就把证据、细节摆出来,让人“眼睛里有底”。
有意思的是,陈楚生的故事,总是绕不开“名单”二字:当年他留信离场,是被名单和流程压到喘不过气;这些年他靠着综艺、巡演和稳定的创作,把名字一点点“写回”公众的名单;如今,争议又从一张疑似泄露的“名单”开始。
像不像命运的小幽默?
你一边在名单里站住脚,一边又被名单绊了一下。
可这正是娱乐工业的悖论:你要它的舞台,就要承受它的风暴;你想避开风暴,舞台也会离你远一点。
身边的细节也有趣。
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妈妈一边洗碗一边骂“怎么又是他说了算”,转头却把那首《获奖之作》加进了歌单;还有人说,同事在地铁里看重播,听到那句“你也是某人的获奖之作”就笑了,放下手机开始给对象发消息——这些微小的瞬间,比任何技术争论都更能说明音乐的作用:不是“赢”,是“陪伴”。
如果音乐还在做这件事,冠军这个冠冕,就不至于只有一个维度。
最后我想说的很简单:质疑不该被消音,喜欢也不该被嘲笑。
节目要把该做的透明做到底,观众有权看见所有关键细节;而歌手,把歌唱好,把故事讲好,接受赞美,也消化质疑。
就像他说的,title是鞭策,不是护身符。
风过去了,留下的还是歌声。
至于“狐狸尾巴”,与其盯着谁的尾巴,不如一起盯着那只“看不见的手”:它该被看见,该被约束,该被记载。
这样,下一个冠军夜,我们也许就能少吵一点,多听一点。
来源:香橙玛奇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