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赘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01:37 4

摘要:存意作传,时日久矣,总以来日方多,不宜自我盖棺乃罢。随着岁齿渐老,加之罹患重症,坟山在望,死生之事,不宜再讳。思想往事,恍若隔世。幸有日记习惯,迄今恰好五十春秋,半世纪矣。重温旧日日记,俨然重新活过一回。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复在目前。许多往事,沉压心底,已经了

我的自传《突围》第一卷,日前告竣。此卷述出生至1987年间事,凡十六章,35万余言。

存意作传,时日久矣,总以来日方多,不宜自我盖棺乃罢。随着岁齿渐老,加之罹患重症,坟山在望,死生之事,不宜再讳。思想往事,恍若隔世。幸有日记习惯,迄今恰好五十春秋,半世纪矣。重温旧日日记,俨然重新活过一回。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复在目前。许多往事,沉压心底,已经了无印象。如今靠了日记,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皆被一一打捞上来。于是,作传之心复萌。

我本草根,既无煌煌出身,又无轰烈事迹,反顾一生,鸡零狗碎,一地鸡毛。许多在个人是了不起的大事,放在社会与时代的环境下,皆属鸡毛蒜皮。但,恰恰是草根阶层的这些鸡毛蒜皮,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就有了标本意义,也有了它存在的价值。我尤为自信的是,这本自传具有别的自传所缺乏的丰富的历史细节。 所有的历史缺乏的就是细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的好处,在此显彰了有五十年的日记做底,我的这份自信应该不是自我陶醉。而且,平时有所讳言的事,也都力争有所交代。这对我来说,又是一次突围。

本传曾三易其名。始名《滹沱之子》。后来觉得,所谓“之子”类,皆曰“巨子”,乃大人物的专利。我等草芥之人,以此名之,有僭越之嫌;乃易作《我在现场》,主打一个在场感。又思,在场也说明不了什么,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没有什么好说的。最后定于《突围》。虽然有点俗气,但俗人有俗行,用俗名,谁曰不宜?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突围的一生。人性决定了不会永远满足。满足产生厌倦,于是寻找突破口,从旧的藩篱中突围出来;等既得的一切又成为新的藩篱时,再次产生新的突围冲动。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固守与突围中螺旋式前进。比如我,生于农家,又不甘囿于乡村,总想到外面去看看。但在人员不能随意流动的年代,被农民的身份束缚住了手脚,想出去看看,谈何易耳!于是,必须设法突破这种束缚,去寻找新的身份。先是临时工,再是合同制,最后吃上了皇粮。一个小突破接着一个小突破,小突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突破。身份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我的命运我做主。所以,此卷以我的转正而告一段落。

初稿共计四十余万字,感觉有点像老娘婆的裹脚,又臭又长。乃对自己痛下狠手,删去了占有相当篇幅的人物剪影部分,只剩下35万字。

这些年来,我的写作如同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这部自传也是如此,写完了,就完了一桩心事。此后,不再想它了。

2025,8,13,于北京

来源:肖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