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初,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上,一项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引发全球关注,由中国移动牵头打造的“5G-A通感一体海洋保护项目”荣获2025年度“AI for Good全球优秀案例奖”,成为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自智网络创新成果。
一张由5G-A技术编织的“数字守护网”,悄然覆盖了厦门330平方公里的碧海,中华白海豚在这片无形的安全港湾中自在游弋。
7月初,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上,一项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引发全球关注,由中国移动牵头打造的“5G-A通感一体海洋保护项目”荣获2025年度“AI for Good全球优秀案例奖”,成为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自智网络创新成果。
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5G-A技术领域的创新引领,更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巨大潜力。
在厦门湾的碧波之下,被誉为“水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的身影是这片海域最珍贵的名片。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栖息地因船舶通航、近海作业等活动面临威胁。而如今,10座5G-A基站如同“智能哨兵”,正24小时守护着330.88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
在厦门珍稀海洋物种保护救护可视化综合示范基地,通过融合5G-A通感一体技术、九天大模型、雷达、视觉终端、AIS等多源数据,中国移动携手厦门理工学院等打造全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大模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覆盖的海洋保护区感知网络,实现海域精准监测、智能预警、生态保护等。
时至今日,该系统已监测进出“电子围栏”的船舶4万多艘次,预警12艘次超速行为,让白海豚栖息地的实时监控面积扩大近3倍,生态廊道阻隔指数从77降至62.4,生存环境显著改善。
在莆田鸬鹚岛外海,一座50米高的海上风机基站巍然矗立。这座首个以测风塔为塔基的基站充分发挥5G 700M频段优势,信号覆盖范围延伸至50公里,船舱外信号强度提升150%,有效解决了远海通信盲区问题。
更令人安心的是海洋渔业监管的升级。在莆田秀屿区、湄洲湾北岸等地,中国移动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打造的5G+北斗渔船监管服务云平台已覆盖近万艘渔船。船载终端通过北斗定位、短报文与5G 700M 超远覆盖网络,实现近岸到远海(20-50 海里)的无缝通信。
一旦渔船越界、超速,终端会立即向监管平台报警,累计已发出预警105条,劝返违规船舶15艘次,让渔民出海安全系数提升60%以上,单终端年均为渔民节省通信成本超800元。
陆上智慧网络,从厦门五缘湾的“智慧岛”到环岛路的“黄金海岸线”,5G-A正重塑着陆地与近海的生活场景。
沿着厦门环岛路黄金海岸线行驶,游客的手机上悄然出现5G-A专属标识。这片覆盖厦门大学、白城沙滩等热点区域的网络,实现了室外平均速率超800Mbps,下行峰值可达3Gbps,即便在客流高峰时段,时延仍稳定在毫秒级,为文旅、教育、交通等场景装上了“高速引擎”。
在五缘湾区域,5G-A网络覆盖近海、桥梁及机场低空场景,支撑无人机巡检、海域感知等应用。例如,集美大桥实现全程5G-A覆盖,市民驾车时可享受超高速下行速率;五缘湾海域游客通过手机终端畅享高清直播与游戏对战。
低空防护网,通感一体技术的“天空之眼”。厦门环岛路黄厝沙滩附近,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正在默默守护城市天空,2023年底建成的“5G-A通感一体低空协同组网”示范站点,实现了对城市120米低空区域的多目标无人机探测与预警。
这项技术已在厦门57次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累计监测定位“黑飞”无人机7000余架次,是低空安防的“隐形卫士”。
从守护“海上大熊猫”到构建智慧海洋生态,从低空经济探索到海上风电通信跃迁,联合国的点赞,不仅是对一个项目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通信技术“从应用到引领”的认可。
未来,随着5G-A网络的普及,中国移动将继续以5G-A硬核科技力量,为全球5G-A应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范式”。
来源:通信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