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村的“生命守护者” ——记祁东县风石堰镇宝山村乡村医生付文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16:45 2

摘要:在衡阳市祁东县风石堰镇,有一个最偏僻边远的山村,地处七宝山脚下,全村有4000多村民,这个村叫宝山村。乡村医生叫付文龙,他担负着村里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这服务工作,每天要入村进户,进行随访、义诊和疾病防治宣传等,村民习惯地叫他“老付”。20多年来,无论是春夏秋冬

通讯员 何晓晓 雷儒嘉 李海龙

在衡阳市祁东县风石堰镇,有一个最偏僻边远的山村,地处七宝山脚下,全村有4000多村民,这个村叫宝山村。乡村医生叫付文龙,他担负着村里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这服务工作,每天要入村进户,进行随访、义诊和疾病防治宣传等,村民习惯地叫他“老付”。20多年来,无论是春夏秋冬、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总能看到他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身影。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每天,清晨的露水打湿他的裤脚,傍晚的夕阳拉长他的身影,用脚步丈量着医者仁心的温度,用爱心守护着当地老百姓的健康。

如今,一只边角早已磨得发亮的铁皮药箱,和一辆老旧的摩托车,是老付的标配,他那特殊的摩托车声已成为村里最熟悉的“健康闹钟”。每当“突突”的引擎声由远而近,乡亲们都知道是老付来村里“工作”了。这时,村民便会推开家门,笑着招呼:“付医生来啦!”老付总会利落地打开他那标志性的药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国家配备的标准化装备:电子血压计、便携式血糖仪、健康档案本和人员花名册等。花名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村服务对象的名字、家庭基本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花名册上的基本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

今年8月6日,付文龙来到观音组,和往常一样,一边为老人们测量血压血糖等,一边熟练地将数据记录在健康档案册上。他也与老百姓拉拉家常:“李婶,今天血压138/85,比上周好多了,但咸菜还得少吃点,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张叔,今天体重65.4千克,比之前重了一些,饭后记得多走两圈田埂,消消食,近期儿子回来看您没?”“彭大伯,这是给您的高血糖药,记得吃。”这重复的动作,亲切的问候,慈祥的笑容,伴随着老付一次又一次。

家门口的“健康管家

老付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光从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还经常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村里不管是谁有个头痛脑热的,不管是老人小孩,不管是白天黑夜,他都会谁喊随到。

2023年一个寒冬深夜,呼啸的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将山路裹成一片银白。凌晨两点多,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老付——独居在宝山村的陈大爷突发急性腹痛,已经疼得直不起腰。老付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行驶在积雪路上,颠簸了3公里赶到陈大爷家中。推开陈大爷家“吱呀〞作响的木门,见老人正蜷缩在炕上,脸色煞白,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老付迅速检查:右下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明显,体温39.5℃。这是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他立即拨通县人民医院急诊电话,同时用土法子给老人物理降温。在医院,他为老人忙上忙下,垫付押金、协助CT检查、向值班医生详细交代病史,直到老人脱离危险,并联系老人儿子,照顾到老人儿子到了才离开。

去年盛夏,留守儿童小彭持续高烧不退。在外打工的父母心急如焚,只能靠年迈的奶奶照顾。老付连续五天,在早晚两次上门,手把手教老人物理降温,还自掏腰包买来牛奶鸡蛋。第五天夜里,孩子体温骤升,他守在床边调整用药直到凌晨。痊愈后,返乡的父母捧着锦旗登门致谢。这个黝黑的汉子只是搓着手笑:“娃没事就好。”这些,对老付来说是工作日常和家常便饭,也是他工作中的缩影。

新时代的“健康使者”

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定期随访,到孕产妇的全程保健;从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到老年人的年度体检;从传染病的防控宣传,到健康档案的动态更新等,老付用最朴实的行动,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雨露,播撒到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在这个偏僻的村落里,老付这样的乡村医生就像永不熄灭的明灯。他们用磨破的药箱承载健康希望,用皲裂的双手守护生命防线。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年复一年在田间地头地奔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付医生来啦”这声呼唤的坚定回应。如今老付成为当地的“名人”,二十余载风雨兼程,初心如炬永不改。老付和他的同事们,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健康守门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将国家医改政策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2024年9月14日晚上11点20分,王大爷家的孙子烧得抽风。老付接到电话,他为了尽快赶到王大爷家,放弃走大路,骑上摩托车从田间小路过去,在田间一处转弯不小心掉到田沟里去了,小腿被石头划破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他顾不上自身伤痛和泥泥,爬上田埂,拿药箱,再次骑上摩托车,赶往王大爷家。由于他火速赶到,及时医治,王大爷孙子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

今年1月7日,宝山村15组76岁的张奶奶,小孩一直在外务工,两个孙子在祁东县城读书。这天清晨,张奶奶上山拾柴火,不小心从山坡上掉了下来,造成小腿骨折,行动不便。张奶奶家考虑经济困难,不愿治疗。老付知道后,亲自上门为其治疗。他知道张奶奶情况,为便于治疗和照顾,他硬是把张奶奶接到村卫生室和自己家里,并提供一日三餐。直到一个星期后,张奶奶孙子放寒假,才由其家属接回,老付继续为其治疗,直至治愈。

来源:大众卫生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