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真的变了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3 16:46 1

摘要:山姆的危机不是高管换了、选品变了这么简单,而是会员制超市既要满足产品品质的高需求,对得起会员一年至少 260 元的会员费,也要走向更大市场、谋求更高利润、寻找更加稳定的供应链。

整理丨刘倩

山姆的危机不是高管换了、选品变了这么简单,而是会员制超市既要满足产品品质的高需求,对得起会员一年至少 260 元的会员费,也要走向更大市场、谋求更高利润、寻找更加稳定的供应链。

“既要又要” 的难题间,山姆的天平渐渐偏向了自身利益的这一方。在这个过程中,山姆究竟哪里变了,哪里没有?背后复杂的逻辑又是怎样的?我们请来了熟悉消费行业的投资人黄海展开聊聊。

晚点:一盒好丽友派引发了不少山姆消费者的愤怒——花 260 块钱办一年会员,买到的竟然是家门口便利店就能买到的东西,这不是割韭菜吗?我们在山姆现场看到,卫龙、喜之郎、溜溜梅这些大众品牌还摆在货架上,销量也没受影响。那是山姆的选品标准真的下滑了?还是说,随着开店速度加快,一些更深层的供需矛盾开始爆发了?看到这些讨论和争议,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黄海:我第一反应是,他们内部缺一个懂品牌传播、品牌定位和消费洞察的团队。除了好丽友,山姆还和卫龙、徐福记、溜溜梅等其他大众化品牌进行了联名合作。而山姆把自己和这类偏大众化的品牌放在一起,其实是拉低了自身在用户心中的地位——山姆的会员费最低一档是 260 元,最高一档 680 元,消费者要交这么高的年费才能进店购物,可见其定位和调性是很高的,毕竟中国没几个超市敢收这种入场费。而且山姆没什么折扣优惠,成为会员也没多少额外好处,说白了就是在收进场费。在这种情况下,山姆选择与大众化品牌合作,即便产品本身没出这些问题,其实也会降低用户对它的印象。

晚点: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存在认知偏差。我们从一位前山姆采购那里了解到,好丽友这款产品用了更贵的糖醇,巧克力含量也增加了 30%,成本提升不少但最终价格没变,算下来差不多一块钱一个。山姆内部认为,选品标准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这符合山姆一直以来想打造的品牌形象和坚守的选品标准:它不是做高端产品,而是在某一价格带内,找到质量与品质的平衡点。

但这一轮网上讨论中,大家似乎觉得山姆是家精品超市,因此会质疑它上架溜溜梅、卫龙、好丽友这些品牌是否拉低了身价。你觉得网友对它的认知,与它自身想打造、所呈现的形象之间,存在偏差吗?

黄海:其实我觉得山姆如果在选品时兼顾品牌与产品,就不会犯这类错误。虽然网友指出了和好丽友合作产品的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山姆的根本性问题 —— 比如品控下降、产品质量下滑,我认为还没到这个程度。投资人和消费行业从业者都知道,像好丽友、盼盼这些大品牌的生产能力、资源及供应链能力,肯定比小品牌强,这也是山姆选择与它们合作的原因。但这些品牌服务的是中国 14 亿消费者,需要铺货到下沉市场,它们对品质的定位跟山姆这种主要在一二线城市、主打高品质的会员制超市的用户群存在错位。

单从产品角度看,这个选择问题不大,毕竟选这些品牌比选不知名小品牌更可靠。但问题出在品牌传播和消费者心智上:这些品牌因为要下沉,自带一种大众化的印象,放在山姆店里,自然就拉低了消费者对山姆的评价。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自己付了会员费进来,看到的却是街头小卖部都能买到的东西,能不生气吗?这时候,产品细节都不是重点了,关键是山姆不该与这些品牌绑定,这等于主动给了消费者投诉的理由 —— 而这个理由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合作的时候让它们别露出品牌的名字就行。其实山姆很多没被投诉的产品品质未必就比好丽友、盼盼强,只是品牌相对小众、知名度没那么高而已。

晚点:按你的理解,最好的做法其实是把这些产品归到 Member's Mark (山姆会员店的自营品牌)底下,然后再用大品牌的供应链和产品品质,这样叠加起来的效果肯定比直接把盼盼改成英文名要好一些。

黄海:好太多了,这样一来就不会因品牌名称让消费者产生不爽的感觉了。我再强调一下,山姆是全中国唯一敢收入场费的企业,你看国内大部分企业,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超市,没有哪家敢收取 260 元的会员费。当然,它有一个竞争对手叫好事多,但好事多在中国也就几家门店,影响力远远不及山姆。

举个例子,我之前买过山姆自营品牌 Member's Mark 的鲜牛奶,这款牛奶的品牌只标注了山姆,也就是 Member's Mark。但我仔细查看后发现,给它代工生产的是蒙牛,蒙牛也是个大众化品牌,还是中国数一数二的乳品企业。我认为山姆找这类大公司合作打造自有产品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做成 “山姆 × 蒙牛” 的联名款,问题就又会出现,和我们刚才说的情况差不多,所以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品牌定位上。

晚点:我们实际逛山姆时会发现,线下有非常多国产品牌。比如冷冻区能看到广州酒家的速冻食品,零食区有喜之郎、卫龙这类国产零食,家电区有追觅。可见国产品牌数量不少,而且它们都以能进入山姆为荣。

黄海:山姆的产品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有品牌。无论与谁合作,都只露出山姆的牌子,不露出合作方品牌;另一种是品牌合作型产品。会露出合作方品牌,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联名款。

两者的比例大致是四六开,40% 为自有产品,60% 为联名款。那哪些产品会露出合作方品牌成为联名款,哪些又会作为自有品牌(即山姆品牌)呢?根据山姆高管的分享,他们主要看合作产品所在领域是否有行业通行标准,以及市场上是否有消费者认可的代表性品牌企业。如果某个品类已有成熟标准(无论是口味还是安全方面),且有做得不错的品牌,山姆就没必要硬做成自有品牌。而对于标准不清晰、市场产品琳琅满目却参差不齐的品类,山姆会制定自己的标准,推出自有品牌。

所以你会发现,山姆是认可这些产品和合作方,才会形成联名关系、露出合作方的品牌。但这种认可反而没有得到消费者的接受,消费者更接受的还是山姆的自营产品。消费者不希望山姆和好丽友、盼盼、卫龙等品牌绑定在一起,因为原本就不信任这些品牌,山姆与之合作,会连带降低对山姆的信任。我认为消费者没有错,别说普通消费者了,我也有这样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山姆在联名款选择上,挑选一些小众产品会更好。本质上是因为这些联名品牌知名度没那么高,给人的负面印象也没这么深刻,所以用户反而没有意见,甚至大家可能会觉得山姆为自己挖掘了一些小众品牌、区域品牌。

晚点:那你怎么看现在山姆的消费群体呢?你觉得他们是怎样一群人?大家总说山姆是中产超市,你看到的那些逛山姆的人真的都是中产吗?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定义中产呢?

黄海:坦白说,现在我不太喜欢用 “中产” 这个词,无论是概括山姆,还是概括其他我们关注的消费企业。“中产” 这个词最大的问题是,谁都觉得自己是中产。从国家的定义来看,月入 8000 一定是中产定义的其中之一;可月入 3 万的消费者,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有房贷压力的,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是中产;甚至我身边有些月入 5 万甚至更高的朋友,也觉得自己是中产(笑)。那究竟谁才是中产呢?收入差距拉得这么宽,大家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范畴,这说明 “中产” 的概念已经被混淆、被泛化了,我个人认为这个概念存在一定问题。

回到你的问题,如果不用 “中产”,用什么词定义山姆的用户群更好呢?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品质和家庭。“品质” 指的是,商品不一定是最贵的,但一定能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最低要求。换句话说,山姆的用户首先有品质底线,不是越便宜越好 —— 那些没达到品质要求的白牌商品,或者低价电商平台上的绝对低价商品,都不是山姆消费者想要的,必须要先过品质这道线。所以现在流行的 “高端性价比” 这个词,我觉得用在山姆身上很贴切。不少品牌都给自己贴这个标签,但山姆算是其中名副其实的 —— 品质过硬且有一定性价比。

第二个关键词是 “家庭”。有小孩的家庭不可能每天叫外卖,这就让他们对山姆有了更高的诉求。所以,要相对精准地概括山姆用户的特色,就是 “品质” 和 “家庭” 这两个词。至于它现在在中国的用户数量,我不太清楚,你们应该有统计过。不过据我之前看到的数据,办了卡的用户大概有 1000 万左右,这个数量其实不算多。中国有 14 亿人,办卡的才 1000 万,还不到 1%。

晚点:但山姆的年费收入非常可观,一年能超过 13 亿元。其中,600 元的高端卓越会员续卡率达到 92%,而这些会员贡献了山姆中国 60% 以上的商品销售总额。

黄海:所以聊完用户的圈层和属性,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用户现在对山姆有意见了 —— 有意见的正是这些核心人群,而这几百万核心人群,恰恰是不会去街头巷尾的小卖部买盼盼、溜溜梅、卫龙的人群。

晚点:山姆以前奉行的选品标准具体是怎样的?作为观察者和山姆的消费者,你觉得这一年山姆的选品标准有变化吗?

黄海:山姆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这也是他们最突出的优势。我觉得这次事件不能说明其选品团队不行或品质把控下降。至于产品方面,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山姆不断开新店,用户数量从 500 万慢慢增加到 800 万、1000 万甚至 2000 万,他们必须保持持续增长,这是他们自身的压力。毕竟山姆隶属美国上市公司沃尔玛,中国业务是集团少有的快速增长点,在大多数地区,沃尔玛已经是成熟企业,增长空间不大,但中国市场的增长如此喜人,他们肯定要抓住机会快速扩张。

扩张带来的问题是众口难调:用户既不满上架好丽友、卫龙等产品,也不满下架自己喜欢的产品。下架源于经营上的限制——山姆单店仅约 4000 款精选产品,远少于大润发等传统超市的上万款。这样一来,新上架一款产品,就必须下架一款老产品。而随着消费者增多、喜好变杂,这种上架、下架的筛选工作越来越难做,即便依据数据决策,也总会得罪喜欢被下架产品的用户,我认为这是山姆现在面临的一个真实存在且不好解决的问题。

晚点:其实对于会员超市来说,不可能永远卖同样的产品。要是不换品,大家又会抱怨 “怎么老是这些东西”。

黄海:没错。比如我是广东人却生活在北京,这种情况就挺尴尬的,因为我可能只是个小样本、小数据,北京人的口味大多和我不一样,所以我喜欢的一些产品确实因为卖得不好被下架了。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可能搞区域化定制呢?比如北京上些北京专供,上海上些上海专供,广东上些广东专供。据你们了解,山姆是不是没这么做?

晚点:对,而且山姆在减少区域专供的比例。

黄海:山姆减少区域特供品,增加了大众商品,是因为山姆店里的区域专供和小众产品越多,管理和经营的难度就越大。大家都知道,山姆的产品就它的品质来说,价格不算贵,那它怎么赚钱呢?靠量大 —— 所有产品的起订量都很大,要供应全国的山姆门店,这样才能要求供应商给出很低的成本价。山姆这种商业模式,注定没办法搞太多私人定制。

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口味都不一样,山姆的模式又得靠规模效应(最好一款产品全国都能用),这就是最核心的问题。这次大家投诉的问题除了山姆上架那些大众化品牌之外,另外一个不就是下架了自己喜欢的小众品牌,觉得 “原来你挺懂我,现在怎么不懂了”。其实这是因为山姆有增长压力,所以不得不下架小众品牌,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大众化、能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产品。

晚点:电商能卖很多长尾商品,比如万能的淘宝有那么多长尾商品,是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实体店的租金成本。但山姆不一样,它有实体店租金要付,货架就那么多,每个货架都得放 ROI(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产品,不可能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就放一个可能回报率很低的小众产品,那样单个货架的产出比就下降了。

黄海:说到这儿,我觉得可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山姆这种商业模式。道理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山姆还是它的竞争对手好事多,都是从美国起家的企业,后来才进入中国。这两家企业都遵循着 “销量大但产品选择要尽可能精简” 的模式,这种模式非常符合美国的国情。因为美国人在吃的方面没我们中国人这么讲究,日常吃的也就那么几样 —— 三明治、披萨、汉堡、牛排、三文鱼。山姆早年也把这些产品带到了中国,确实是好产品,也是山姆最擅长做的。但问题是,到了中国不能只卖这些啊,美国人对吃饭的要求没那么多,可我们中国人不一样,我们要吃的东西多着呢。

晚点:单说花椒,就有十几种。

黄海:是啊。山姆进入中国后,肯定要做很多本地化的选品,但这个本地化,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中国人不仅爱吃的东西多,而且各有不同,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偏好。我觉得山姆在美国的时候,根本没遇到过这种问题。而且它刚进入中国、还没做大的时候,这个问题也不明显。因为那时候用户基数小,基数越大用户的需求就越众口难调,这个问题也就越严重。

我觉得现在到了考验山姆的时候了。作为大公司,它有增长要求、盈利要求,之前做得不错,未来还得做得更好。但我反而觉得,这可能是山姆比较危险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太难解决了。

晚点:这里补充一个数据,可能很多消费圈外的人近两年才听说山姆这个名字。2015 年之前的 10 年里,山姆一共只开了 12 家门店,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上这些一线大城市。直到 2020 年疫情期间,山姆才被越来越多人知道,门店也越开越多,每年大概开五六家,现在速度更快了。目前全国已经有 56 家店,年底预计能开到 60 家。就像你说的,沃尔玛最新一季财报里,把集团的优先事项定为增长、利润、回报这三项,其中优先考虑增长,这意味着要开更多店、进入更多城市。

黄海:没错,我也刚好给大家介绍一下山姆。它起家时最擅长的是那些由海外供应链主导的产品,这一点也能帮大家理解它现在遇到的困难。比如大家常夸山姆的三文鱼、牛排做不错,这些产品大多不是国产的,而是山姆依托沃尔玛的全球资源采购的。像牛肉可能来自澳洲,澳洲的牛排既供给美国的山姆,也供给中国的山姆。沃尔玛在全球采购这种牛排时,作为非常大的采购客户,对品质和价格的把控都能做得很好,这也是山姆能在中国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

后来山姆在中国慢慢扎根,很多本土需求没法通过全球供应链解决。因为海外没有这样的需求,必须针对中国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这对山姆来说难度其实更大。同时,山姆在本土供应链上真不一定打得过胖东来、永辉,永辉和胖东来现在可以说是深度绑定、深度合作,它们作为本土企业,在本土供应链上已经深耕很久,有很多擅长的领域,供应链能力不一定比山姆差。所以大家会发现,山姆现在出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本土相关的产品上,牛排、三文鱼这些产品的争议很少。

晚点:据我们内部了解,其实山姆在一些烘焙品的毛利率上已经能做到 20% 甚至 25%,还有一些独家产品甚至能达到 30%。所以这些高出的毛利率,其实都是竞争对手可以进攻的空间。我们能看到的山姆全球公开数据显示,2024 财年山姆全球商品的销售利润率在 15% 左右。有个明显的对比是,山姆比 Costco 高出约两个百分点,和同类型的会员超市相比,它的毛利率是更高的。

黄海:Costco 这家企业在美国一直有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商业逻辑,包括黄峥做拼多多的时候也说过要学习 Costco 的逻辑 —— 把毛利压得足够低,价格足够便宜。这种商业逻辑的核心是靠收会员费作为主要盈利来源,在卖商品的时候尽可能让利给消费者,毛利可以压得很低。就我对山姆中国的了解,因为前几年它发展得太好,需求太旺盛,我觉得它是 “两道钱都在赚”:

第一道是会员费。因为会员费基本没什么成本,收上来的就是利润;第二道是商品的钱。山姆并没有放弃赚商品的利润,我推测它在中国赚商品的钱可能比在美国更多。从我的观察和业内交流来看,山姆在中国的毛利率应该能达到 20 个点。以超市这个业态来说,整个行业毛利率在 15%-20% 是比较正常的,超过 20 个点就算不错了。而且有些产品的毛利率更高,25-30 个点以上都有可能,毕竟它采购量大,能把供应商的采购价压得很低。

所以山姆在中国肯定是赚钱的,利润率不低。那这会不会给本土竞争对手留下机会呢?我觉得会。我逛山姆的竞品超市时发现,它们会用和山姆同款的供应商、同款生产厂家的产品,还会明确告诉消费者 “同一款产品、同一个厂家”。比如我最近买的一款早餐薯饼,不管是山姆还是它的竞争对手,都是同一个厂家供货,名字也一样,但山姆卖的是大包装,大概六七十块钱;而竞争对手超市就卖小包装,只要 20 块钱左右。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可能更倾向于买小包装的。

晚点:其实山姆有两个痛点满足不了,一个是像我这样的单身人士,我从来不会特意去逛山姆。我也买过它的东西,确实不错,但那么大一筐肉我实在吃不完,放几天就不新鲜了,所以它特别不适合单身人士以及那种没孩子的小家庭;另一个痛点是,和 Costco、奥乐齐(ALDI)这样的对手比,山姆很多东西的总价看起来确实更贵。对于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又想要小包装的人来说,这两个痛点山姆现在都满足不了。

晚点:关于客单价这个问题,哪怕企业的毛利率都是 20%,但只要能做到更高的客单价,那这家企业的盈利情况,肯定会比那些客单价低、毛利率差不多的企业要好。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企业经营都有不少固定成本,比如物流配送就属于这类成本。现在我们在国内的超市平台电商上买东西,二三十块钱就能包邮送到家,那消费者肯定就只买二三十块钱的,反正都包邮了,没必要买那么贵的。

但山姆不一样,它要满 99 元才能包邮。不包邮的话,还要再加 10 元运费,所以大部分人在山姆买东西时,都会凑够 99 块,这样一来客单价就更高了。一旦消费达到 99 元以上,企业在分摊固定成本时就更容易,也能更好地抵消这些物流成本、中后台成本。

前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超市太难赚钱、一直在亏损,为什么呢?客单价低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客单价乘以毛利率才是毛利润,客单价低了,盈利自然困难。山姆的毛利率可能比国内竞争对手略高一些,但也没夸张到高很多,毕竟山姆也讲究性价比。山姆真正比国内竞争对手明显高出一截的,其实是客单价。国内超市里,没人会每次买几百块钱的东西,但在山姆这很常见,甚至一次花上千块。客单价高,也是山姆原本的一大优势,但这个优势显然也给了对手机会 ——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大家都在找和山姆同款的供应商,做小包装产品来和它竞争。

晚点:关于高管变动的问题,现在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觉得山姆变了。因为原来的山姆总裁文安德(Andrew Miles)退休了,由沃尔玛国际部营运高级副总裁 Jane Ewing 接替。大家都说是因为换了人,所以山姆才变了。但实际上,山姆负责选品的 CMO 张青一直没换,到现在采购的事还是他在负责。所以网友这些猜测其实没什么事实依据,对吧?

晚点:我觉得大家可能天生对外国高管更信任,但这其实关系不大。只是食品这个领域很特殊,对信任的要求确实比其他领域更高,毕竟食品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我理解大家的担心,虽说山姆的高管里有几个外国人,但山姆中国过去十多年一直在增长,经营得也不错,而且绝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国人,办公地点也在深圳。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变动就有太大差别,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

我说山姆这个团队不懂品牌,其实是因为他们虽然非常重视产品选品,这当然是他们的强项。但品牌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怎么看你,你做的举动会让消费者有什么解读,以及你对消费者的心理有没有洞察。山姆给人的感觉就像个特别朴实、老实的企业,觉得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行了,没意识到很多时候消费者的印象会造成很大影响。

我们和山姆团队有过一些简单的交流,我印象里他们没有市场部、品牌部,也没有对外沟通的习惯。他们的想法是:门店就是最好的招牌,产品就是最好的口碑来源,所以其他做法都没必要。像对外沟通、品牌建设,甚至公关这些,就更不会有了。经过这次事件后,我建议山姆把刚才说的这些领域的专业人才请过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多主动和市场、消费者以及上下游相关方沟通,而且内部做决策时,也要参考这些部门的意见。如果从品牌调研、消费者洞察的角度发现,某些品牌会影响公司形象,消费者看不上,那就别去联名了。

来源:晚点LatePos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