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实施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工程并明确了《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培育了一批继续教育领域建设项目,并凝练了25个学习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在本刊111期,本刊曾在封面专题报道中对其中的部分案例作了深入解读。我们开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专栏
2023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实施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工程并明确了《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培育了一批继续教育领域建设项目,并凝练了25个学习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在本刊111期,本刊曾在封面专题报道中对其中的部分案例作了深入解读。我们开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专栏,继续展示和解读典型案例,旨在引导更多地区和行业参与到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来,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
河北医科大学乡村医师学院组织乡村医生走进大学课堂学习、走进三甲医院轮转、走进技能中心实操,并开展“城乡手拉手”义诊带教等活动,以多元化培训形式,点亮乡村医生这束健康之光。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董栋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被看作是村民的“健康守门人”。他们扎根于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主力军。
“本校设立之目的,在使医生下乡,扶持乡村卫生,救治老百姓,为我国占最多数之民众、农民图谋幸福。”1946年,时任河北医科大学校长齐清心教授在《河北省立医学院复员计划书》中这样写到。河北医科大学前身为1894年创办的北洋医学堂,至今已有131年的历史。学校自建立之日起,就深埋了服务基层的种子。早在1932年,学校师生就呼吁“医疗平民化”;1983年,与基层医院开展结对帮扶;1995年,博士团开始送医下乡……几十年间,学校接续传承“擎灯”精神,坚守服务乡村百姓初心,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助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16年,河北医科大学统筹校区和直属医院教育资源,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医师学院。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这一办院理念引领下,学校开展了“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建设”项目,致力于提升乡村医生岗位胜任力,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工作与服务水平。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河北医科大学乡村医师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姜凤英表示:一方面,“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建设”项目是积极响应国家提升基层卫生水平的号召,以做好乡村医生培训作为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乡村医生长期以来存在学历、执业资格偏低,且整体年龄偏高等突出问题。据《202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在乡村医生群体中,中专学历占比高达41.8%,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5.6%;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比为36.7%,具有乡村医生资格证的占比46.7%;年龄在35岁以下的仅占6.8%,55至59岁的占13.3%,60岁及以上的占比高达22.4%。学院通过调研,精准定位培训需求,以培训项目作为补齐以上短板的突破口。
河北省乡村医生培训联盟成立大会
“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建设”项目针对特定人群而开展,如何做到特色化、精准化?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据介绍,在培训前期,学院首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乡村医生培训需求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制订年度计划,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方案,开设相应的专业化课程;培训期间,适时召开乡村医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培训结束,组织学员进行摸底考试,以数据为支撑,掌握培训成效。总体来看,参训学员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升达19.54%,执业医师实践技能通过率达74.69%(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近5个百分点),86%的乡医应用新技术填补诊疗盲区,其知识水平、诊疗技能和从业信心得到提升,对培训的整体满意度超过95%。
二是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在健康扶贫、支持雄安、助力冬奥等战线持续发力,其中,学校与雄安新区多次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开展了15期各类培训,以面授形式培训乡村医生2000余人次,提升了雄安三县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执业能力;为提升张家口冬奥赛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举办了中医适宜技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专题培训班,有力保障了张家口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学校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针对该地基层卫生人员开展2期培训,目前线下培训人数已达300余人,为提升当地乡村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贡献了医大力量。此外,学院连续7年承担河北省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通过“现场面授+远程直播+基地实践”方式,实现了培训的全省覆盖。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学院形成了现场面授和送学上门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综合培训和分级分类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相结合、专题知识讲座与专家一对一带教指导相结合的“六结合”培训形式,基本覆盖了不同场景。比如,通过“请上来+走下去”方式,创造性引入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及工作坊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化解工学矛盾,为乡村医生参与学习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学院还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为学员颁授白大衣、佩戴校徽、颁发结业证书,组织学员参观学校校史馆、生命科学馆,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身份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姜凤英介绍。
要扎实做好培训,还需在培训资源建设方面发力。具体来看,在师资方面,学院从4所综合性直属医院中遴选出500多名专家进入乡村医生培训教师库,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占比71%。这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累计为乡村医生授课超过3700学时。在课程及教材开发方面,学院构建专门的课程体系,设置全科医学服务、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病管理、医学人文教育等“模块化”培训工具包。经过前期调研、专家论证、初稿试用、反馈调整等环节,编写《乡村医生常见病诊治培训手册》《乡村医生首诊临床指导系列丛书》等具有可读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乡村医生案头教材,目前学院还在开发应试题库、优秀案例库等现代化培训数据库。在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打造了“河北乡医App”、乡村医师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三大平台,涵盖1200余部医学视频课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他学习板块也在持续优化,数字资源点击量超1000万。据了解,学院正在试运行远程实时咨询指导平台,为乡村医生和三甲医院建立沟通渠道。
自学院成立以来,已开办了100余期各类乡村医生培训班,先后在雄安新区、张家口市、新疆铁门关市、湖北神农架林区、内蒙古奈曼旗等地建立10个培训基地,线下培训乡村医生万余人,线上培训达37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培训的可及性。
该项目也受到河北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肯定。为进一步扩大这一项目的成效,2024年1月,学校在省长专题办公会上做了经验分享。2024年4月,在河北省政府、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等上级单位的支持指导下,由河北医科大学牵头,联合河北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承德医学院、邢台医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河北省乡村医生培训联盟。联盟通过整合教育、医疗、人才资源,复制推广乡村医生培训模式,形成系统化培训网络,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创新探索。据悉,联盟成员2024年共举办现场培训59期,面授学员1万余名,约占全省纳入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的1/6,培训辐射范围较之前显著增加;线上培训学员6万余名,实现全省纳入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的100%覆盖。
为实现全省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全面深化、系统集成,联盟还成立了课程中心、教师志愿者中心、学员支持服务中心、评价与研究中心,依托这四个中心常态化开展乡村医生系统化培训和执业应考辅导,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作为首批学习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之一,2025年,学院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以打造全国乡村医生培训标杆为路径,深化课程、平台、队伍三大核心资源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实战化教学模式:既依托雄安、定州等区域特色示范点及对口支援地区,定制培训方案,提升乡村医生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又依托河北省乡村医生培训联盟,继续推进“请上来+走下去”双向互动策略,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项目,“向下扎根”夯实基层队伍、“向心汇聚”联动教师志愿者、“向远深耕”拓展跨区域协作网络。同时,要加强以数字赋能培训能力,升级“河北乡医”App,拓展服务能级;聚焦基层需求,构建问题导向的科研体系,促进培训经验向学术成果转化,推动品牌升级,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
在推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医生群体会不断迎来新生力量。姜凤英表示,学院将以过往成绩为动力,在推动乡村医生培训工作长效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求索。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4月刊(总第113期)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