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
开栏的话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我们将对江西省获得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荣誉称号的优秀事迹进行展播,进一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自强模范陈桂平
身残志坚 点亮生命之光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48岁的陈桂平。他,是一名独臂乡村医生,以非凡的毅力和大爱情怀,在基层医疗岗位上发光发热,不仅为乡亲们守护健康,更在助残及社会公益等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陈桂平的人生,从3岁那年的一场火灾开始改变。无情的大火夺走了他的右肢,可他骨子里那股坚韧劲儿,让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左手切菜、吃饭、写字,甚至挑战拔秧、莳田、打谷等繁重农活。12岁时,姑父的离世成为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他暗暗发誓,要打破身体残疾的束缚,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梦想的火种
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但梦想的火种并未熄灭,白天他在田间忙碌农务,夜晚便在昏黄灯光下勤奋苦读。一次,妹妹在田间被农药瓶划伤脚,他冷静合理地处置伤口,赢得医生夸赞,也让父母看到他对学医的热忱,决定全力支持。然而,学医之路充满坎坷,当父亲带着卖掉猪仔筹来学费的他,前往市里公办卫生学校报名时,却因残疾遭到拒绝。但陈桂平没有放弃,打听到省城一家卫校招收残疾学生后,他毅然只身前往南昌,终于如愿踏入医学殿堂。为了掌握单手打针技能,他在自己双腿上反复练习,历经一个多月,无数次针扎,最终熟练掌握。1996年夏,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与实践,陈桂平顺利毕业。
开办“新圩村卫生所”
1996年12月,陈桂平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开办“新圩村卫生所”,开启治病救人之路。从医不久,村民刘明英突发心血管病,他争分夺秒赶到,全力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这次经历让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为此,他借钱买自行车,学会单手骑车,穿梭在乡间小路,成为乡亲们的“随叫随到的120”。
因深知贫困家庭有病无钱治的痛苦,他总是尽力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罗厚柳患癌,他上门治疗200余次,减免3万余元费用,还资助其孩子上学;独居老人廖兴娇患强直性脊柱炎,他连续10年定期上门。2024年,母亲身患癌症,面对同样急需手术费的梁斌,他毅然将母亲的治病钱送去。29年来,他累计出诊超12万公里,骑坏16辆自行车,用坏18个医药箱,为5000余人次减免诊疗费30余万元。
基层助残的热心人
在医疗工作之余,陈桂平还是基层助残的热心人。2014年,黄塘村刘启君截肢后对生活绝望,陈桂平自学心理疏导,鼓励他参加糕点制作培训,并给予创业资金支持,如今刘启君有了稳定收入。在他帮助下,20多名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同时,他还心系“一老一小”,连续18年重阳节到养老院义诊,16年照顾同村孤寡老人匡才娥,10年照料阮芳珧老人和其智障儿子,关爱过的孤寡老人达126位,如今仍常年关爱61位老人。他自掏腰包设立助学计划,资助260余名贫困学子,金额达16万元。此外,他义务宣讲健康知识900余场,牵头邀请专家义诊40场,调解16起矛盾纠纷。
事迹影响广泛
陈桂平的事迹影响广泛,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3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他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江西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在基层医疗行业,他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成为乡村医生的杰出榜样;在助残公益领域,他用实际行动带动当地一大批乡贤投身其中。33年来,陈桂平以残缺之躯诠释着奋斗的意义,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展现出基层工作者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