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年,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讲,可能是从绝望到有希望的新生。5年前,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病历也许是“姑息治疗”的铅灰色字迹,抑或入组临床试验的渺茫希望,如今却能够在PD-L1表达量的百分比间寻找生机密码。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5年,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讲,可能是从绝望到有希望的新生。5年前,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病历也许是“姑息治疗”的铅灰色字迹,抑或入组临床试验的渺茫希望,如今却能够在PD-L1表达量的百分比间寻找生机密码。
时间像被按下加速键,肿瘤治疗已跨越化疗、靶向、免疫三重纪元。而免疫治疗引领的肿瘤治疗跨越,不仅重塑了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诊疗格局,更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成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重要支点。当我们站在2025年回望,那些曾被宣判“时间不多”的生命,正在用免疫系统被重新雕刻。这些年,科学逐渐渗透生活,更解锁了生命。
忆往昔,食管癌生命改写是怎么发生的?
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1],甚至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过去四十年间,含铂化疗方案长期占据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的核心地位,但其对患者生存期的改善始终有限[2]。2024年ASCO GI大会上,KEYNOTE-590研究公布的5年随访数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带来了5年OS率的大幅提升,达到化疗组的3倍以上,这表明10%以上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可以生存5年以上[3]。这串数字背后,是免疫治疗将PD-1抗体锻造成“细胞级狙击枪”的五年,是学者们将“靶点”变成“生命延长线”的千个昼夜。变化孕育的生机往往是多方面的。从首个获批食管癌二线适应症的KEYNOTE-181研究,到奠定一线治疗新标准的KEYNOTE-590研究,免疫治疗以循证之力逐步改写全球食管癌治疗指南。深入参与到这些研究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对食管癌治疗的变迁可谓深有感触。
近5年来,食管癌药物治疗迎来颠覆性变革,彻底改写了诊疗格局。曾几何时,食管癌治疗以外科和放疗为主,药物治疗作用微弱,一度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免疫治疗的出现成为转折点。沈教授表示,其团队早期参与全球临床研究时,在过程中,通过深入探索食管癌的生物学与免疫特征,发现泛HER调控、细胞周期活动等关键路径,虽早期靶向治疗效果不佳,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沈教授团队围绕免疫治疗开展大量研究,不仅确立了PD-1在一线治疗中的地位,还向围手术期推进。分子机制下的不断突破,也不断深化学界对食管癌的认知,进一步证实了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
提到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身为一名胸外科医生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表示,手术治疗仍是当前食管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近年来,手术内涵已经发生显著变革:手术方式从传统大切口开胸手术转向微创腔镜手术,重建方式从全胃/次全胃替代发展为管状胃高位替代,显著提升了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了反流发生率,从而实现了更彻底地切除与更小的创伤。
陈教授指出,另一方面,胸外科食管癌治疗已从单一手术治疗模式,转变为更安全、规范的综合治疗模式。如今手术安全性大幅提升,高龄及心肺功能不佳患者也可接受手术。诱导治疗(如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成为标准流程,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最值得一提的是,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等新方案已在临床应用,降期效果显著。
作为沈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分享了一例这样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五十多岁、处于晚期且多发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原本计划入组晚期一线临床研究。用药前,患者突发食管穿孔,食物、液体流入胸腔引发脓胸,高热达40度,伴大出血风险,预计生存期仅剩1-2个月。鉴于患者PD-L1 CPS在30左右,医疗团队未选择放弃。多学科协作开展抗感染、引流、营养支持及心理疏导,成功控制炎症后,启动免疫治疗。神奇的是,肿瘤显著退缩,同时正常食管逐步修复,3-4个月穿孔愈合,患者恢复经口进食,营养状态进入良性循环。半年后,影像学及胃镜检查显示肿瘤完全消失,达到临床治愈。如今五年过去了,患者健康生存,每次复诊都感恩多学科团队赋予其“第二次生命”。
免疫治疗发展见证我国临床科研变迁,从跟随到自主
让人惊艳的生命改写是无数个或沮丧、或简单、或没有收获的日夜努力换来的。沈琳教授回望参与全球食管癌临床研究历程的时候感叹,“就好像一场从蹒跚学步到自主攀登的蜕变”。沈琳教授表示,九十年代首次接触国际多中心研究时,我们更多是数据的"搬运工"——在欧美学者设定的框架里,填写病例报告表,却鲜少有机会触碰核心的研究设计。那些年,面对中国食管癌独特的鳞癌高占比、地域差异显著等特征,我们常在深夜讨论:为何西方主导的腺癌研究方案照搬到中国就水土不服?
正是这种阵痛,催生了进步和觉醒。2015年KEYNOTE-181研究启动时,沈琳教授携团队,首次以平等伙伴身份参与方案设计。沈教授回忆到,记得在苏黎世召开的方案讨论会上,我们坚持要求纳入更多亚洲食管鳞癌患者数据。当最终研究结果表明,PD-1抑制剂对中国的食管鳞癌人群生存获益更显著时,那份激动至今难忘——这不仅是一个亚组分析结果,更是中国研究者在食管癌领域话语权的里程碑。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路上,每一步突破都刻着双重烙印。既有与全球学者碰撞的火花,也有扎根中国临床的坚守。当沈琳教授团队发现,NOTCH1突变在亚洲患者中高发且与免疫疗效相关时,他们迅速启动的"食管癌分子全景计划"吸引了7个国家23个中心的加入。曾经单向输入的研究模式,正在转变为以中国临床问题为起点的全球协作网络。
最令沈琳教授动容的是,见证了中国研究力量的集体成长。十年前,中国学者可能需要反复解释为何要关注食管癌的饮食烫伤来源。如今,由我国学者牵头的食管癌微生物组研究已登上Nature Medicine封面。从最初承接国际研究的"临床现场",到主导制定ASCO指南的"创新策源地",这一跃迁背后是无数个凌晨的学术讨论、数百次方案迭代、以及对23万例中国患者诊疗数据的深耕。
多方携手,共同推动食管癌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食管癌患者实现长生存,KEYNOTE-590研究成果堪称里程碑。该研究首次发布数据便证实,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时,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显著优于传统含铂化疗方案,成功达成预设研究终点[4]。
2024年ASCO-GI大会上,研究公布的5年随访数据进一步彰显其突破性价值[5]:无论是意向治疗(ITT)人群,还是食管鳞癌(ESCC)患者,抑或是PD-L1综合阳性评分(CPS)≥10的亚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均将患者5年总生存率提升至单纯化疗组的3倍以上,使超10%的患者生存期突破5年。尤为亮眼的是,在CPS≥10的ESCC人群中,联合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达13.8%,远超化疗组的3.7%,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与新的治疗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治疗-随访-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迫在眉睫。作为食管癌诊疗变迁参与者、见证者的鲁智豪教授表示,目前,食管癌诊疗指南侧重诊断与药物治疗,未来需通过前瞻性研究,细化长生存患者的康复管理、随访安排及治疗调整策略,推动指南向精细化发展。同时,要强化多学科协作,在治疗阶段以内科、外科、放疗科为主导,肿瘤控制稳定后,及时引入影像科进行精准评估,联动营养科、心理康复科,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顺利回归社会,让食管癌逐步实现慢性病化管理,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健康中国2030”明确提出降低肿瘤死亡率、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目标,这一任务意义重大。而要将晚期转移性食管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进一步提升。沈琳教授认为,还需从多维度发力。其一是在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上,不断深化升级。精准靶向药物,如EGFR、HER2等靶点的ADC药物及其他靶向药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初显成效,为免疫治疗联合或已经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在策略层面,免疫治疗与手术、放疗的联合探索持续升温,局部进展期放免结合及围手术期治疗研究活跃,有望进一步提升食管癌治愈率。尽管此类研究仍需长期观察患者无病生存期与五年生存率,但国内外药企已积极投入研发。此外,肿瘤特异性抗原疫苗等新靶点药物的挖掘也在同步推进。
陈克能教授表示,在疾病防治层面,食管癌早诊早筛、放疗与手术技术优化等环节同样关键,需同步推进,多方协同。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医疗可及性显著增强,为肿瘤防治创造了良好条件。
做好食管癌的三级预防与治疗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提升手术质量、优化全程治疗改善患者疗效;推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措施;加强病因学调查、高发区域普查,开展转化与基础研究,明确病因,实现降低发病率的一级预防目标。这对医院、胸外科、消化科等全体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食管癌防治的光明之路。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